话题缘起
从“超级女声”、“好男儿”到“红楼梦中人”,媒体上各种选秀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在网络中、在生活上、甚至在新闻报道中,种种作秀现象也屡见不鲜。作秀已成为当下社会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专家热议的一个新话题。
作秀被泛化到整个社会,是传播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媒介化的反映,也是社会喧嚣、浮躁的一种表现
主持人:“作秀”是近年高频率出现的一个词。其中的“秀”字还入选了新浪网“汉语盘点2006”前20位的国内字。为什么这个词备受人们关注呢?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青连斌(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系教授):“作秀”这个中文概念来自港台,是英文show的中文表达,音译与意译合一,体现了原词的基本内涵,即显示、被看见、展示、展销、陈列、演出、炫耀等等。名人出席商业活动是向消费者作秀;明星摆pose(造型)是向摄影机和观众作秀;基层干部为迎接上级检查整治民风,摆出一副太平盛世国富民安的样子,是向上级作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促使了“作秀时代”的来临。君不见,从“超级女声”到“莱卡我型我秀”、“好男儿”;从大摆各种S型造型、自我怜惜的“芙蓉姐姐”到“走音歌王”孔庆翔,作秀已成为一种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值得探讨和分析。
主持人:当今社会缘何流行作秀心态?
青连斌:应该承认,今天作秀现象比较多,有一定的市场,同社会公众心理这一大环境有关,它满足了一部分社会公众的某种心理需求,公众对选秀、作秀等行为的狂热追捧行为是在强大社会压力下一种心理宣泄。从另一方面讲,作秀之所以还行得通,同网络自由主义、商业媚俗文化的日益盛行也有关,同我们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宽容也有关系。当今时代,也是一个个性解放和个性得到张扬的时代,作秀的兴盛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时代的这一特点。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这个概念现在被广泛使用,反映了传播科技发展阶段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发生的悄然变化,也与市场经济的环境变化有关,因为人们之间的竞争加剧,于是通过表演赢得他人的眼球变得重要了,而现代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兴盛为个人的作秀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和平台。作秀被泛化到整个社会,是传播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媒介化的反映,也是社会喧嚣、浮躁的一种表现。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作秀是自我印象的“整饰”,是适应社会能力的一种表现
主持人: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作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何认识这种“作秀”?
青连斌:“作秀”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一种变味的“印象整饰”。几百年前,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就说过:人生是个大舞台。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在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中也认为,生活就是演戏,应运用各种技巧对自己进行包装、整饰,从而在对方心目中创造自己所期待的印象。这也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讲的所谓“印象管理”或“印象整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各色人等作秀,其实就是一种“印象整饰”的技巧。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要有效地进行自我表现和印象管理,就必须懂得和掌握自我监控技术。而自我监控,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用作秀(to show)来定义上的。因此,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生活,就不能离开自我监控或作秀,以便给他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以获得社会承认和实现预期目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需要作秀,个人在社会上进行角色扮演更需要作秀。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做人就是学习自我监控和角色扮演。总之一句话,就是学习作秀,不懂得自我监控或者自我表现的人社会适应能力差,个人生存能力低。
作秀应受伦理规范所制约,不可逾越道德底线
主持人:作秀的道德底线是什么?
夏学銮:虽然作秀在有些场合、在有些事情上是允许的,甚至可以说是必需的,但是作秀不是人生目的,充其量它只是一种生存手段,毕竟自然和诚实乃为人之本。列宁说:“真理再往前迈进一步就会变成谬误。”作秀如果不受约束,就有可能异化为忽悠与恶搞。因此,作秀有它自己的道德底线。这就是说,作秀是讲究场合的,是需要把握分寸的,一句话是受一定的伦理规范所制约的。那么,在哪些场合可以作秀,哪些场合不宜作秀呢?
第一、公共场合适宜作秀,家庭或私人场合不宜作秀。因为在公共场合,个人所表现的是社会角色行为,是所谓“前台行为”,需要“角色”这个“面具”来掩盖其真实自我;而在家庭或私人场合,个人所表现的是个人性格行为,是所谓“后台行为”,可以不加掩饰地展现自我。
第二、陌生的环境适宜作秀,熟悉的环境不宜作秀。因为在熟悉的环境中,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已成定式,个人的思想行为已被模式化了,很难再有作秀的余地;而在陌生的环境中,个人则有“入乡随俗”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挑战和自由,这就为个人作秀提供了一个新的文化平台和活动空间。
第三、动机善良适宜作秀,动机不纯不宜作秀。在社会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监控量表,其中有对说谎的测量。例如有一道题是“如果为了顺利的结果,我能用眼睛看着别人以诚实的面孔撒谎”,还有一道题是“当我不喜欢别人时,我也可以使他们错以为我很友好”,中国大学生在回答这两道题时经常答错。在这里只要动机善良、纯正,是可以回答“是”的,所谓“善意的谎言”是也,这是自我监控能力高的表现。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所谓作秀,由于缺乏善良、纯正的动机,往往堕落为纯粹的欺骗。
作秀虽然是自我表现和角色扮演的需要,但是它必须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越过这个道德底线,作秀就会沦落为一种欺骗。这就是为什么当下大多数中国人对作秀反感的原因。
作秀的扩张和异化:“新闻作秀”与官员“作秀”
主持人:有人认为某些新闻节目中所谓“重现现场”,是作秀扩张到新闻领域,应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陈力丹:现在我们的电视娱乐节目,属于文化、影视、游戏类的,作秀和使用“作秀”的概念表述他们的活动,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个概念扩张到新闻报道、社会活动,甚至个人在非文艺表演的场合,也要作秀,这就存在问题了。
现在有些电视新闻走得远了,即重现现场,让演员或当事人表演,这种情形若在特定的场合偶然采用,可能会被观众接受;若被广泛使用,是新闻还是表演就说不清楚了。如果为了报道生动,请人重演,必须在屏幕的一角注明是“重现”、“演示”,这样至少观众在观看时头脑里还有一种预防性的意识:这是表演、再现,不是当时的真实。这种做法不宜广泛采用,还在于很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往往情形不明,再现性质的表演带有当事记者、编辑对事实的主观判断,很容易造成真的假新闻。现在电视新闻中的表演越来越多,而且往往不注明是再现性质的表演,误导观众。广播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即使用非同期声冒充同期声,例如此时采访的录音,冒充彼时采访的;在安静的房间采访,配上大街上的声音,冒充街头采访,等等,这些情形,听众很难辨别真假。这些做法统称“新闻作秀”,违背新闻职业道德,但是却较为普遍地存在。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要是把事实的场景变成了像拍电视剧或电影那样,一遍一遍地重来,真假就难辨了。一旦将文艺表演性质的做法搬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可能当事人自己都会不认得自己了。
主持人:某些官员的一些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行为应该也是一种作秀,应如何看待这种作秀行为?
朱铁志(《求是》杂志社编委):凡人的作秀基本属于个人的事情,不至于对社会造成多大危害,有时客观上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官员的作秀就不同了,因为他们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即便是个人行为,也可能产生消极的社会效果。公众格外关注的,其实正是这部分人的作秀,诟病最多的,也是他们的作秀。当然对不同的官员,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人为了个人政绩乐此不疲,有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如果一个官员既有实事求是之心,又有解决问题之意,做起工作自然不会落下“作秀”的恶名。怕就怕心中本无群众,为了博得上级好感,铺设自己的升迁之路,不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大搞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献礼工程”。更令人反感的,是为了塑造亲民形象,动辄带着记者前呼后拥搞什么所谓的“暗访”。明明是兴师动众、招摇过市,唯恐人家不知道,新闻照片第二天就上了报纸头条,还硬说是“暗访”,这不是把群众当傻子么?
如此说来,违背实事求是精神的官员作秀危害不小。它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淳朴的社会风气,破坏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其中最直接的后果,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在作秀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经常对所有美好的举动都报以“作秀”的怀疑。环保局长步行上班,作秀!包工头请农民工吃年夜饭,作秀!中央出台从源头上惩治腐败的决定,作秀!这种偏激的情绪自然不能完全归咎于个别官员的作秀骗人,但他们作为负面的榜样,必须为新的“信任危机”负应有的责任,却是无需多言的。
主持人:如何认识作秀在现实生活中的扩张和异化等现象?
夏学銮:当前,作秀异化突出表现为炒作、忽悠、恶搞等行为,这些行为使以诚信为本的做人哲学被包装,使青少年失去了“做人”的标准,成人失去了真实“做人”的意愿,这加剧了社会的浮躁和喧嚣。如何正确处理做人与作秀的关系,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风气好转、社会情操纯化和社会后代培养的重要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妥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