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中山装?汉服?唐装?再过495天,作为东道主的中国运动员以什么样的着装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亮相,成为昨天下午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礼仪装备设计研讨会”的焦点话题。在这个由中国奥委会主办的研讨会上,体育官员、奥运冠军、服饰专家、形象设计师争相发言,气氛热烈。
东道主的身份决定了衣着问题的复杂。
如果是在其他国家举行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只要着合适的西装、套装出席即可。这种着装的习惯和礼仪也是中国代表团一直以来的惯例。但是,此次身份的改变造成了自我期许的改变,中国代表团不仅想通过着装来显示自身的风貌,而且还期待着用着装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应当说,这样的设想有助于社会凝聚力的形成。
但是,在这次礼服的争议中,却有两种“刻板成见”需要规避。所谓“刻板成见”是传播学的概念,它的定义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以此定义观之,此次争议中初现端倪的“刻板成见”就是:用民族的服装代替西装,用一套服装表达所有寓意。
先说用民族的服装代替西装。在一些人的印象中,西装是外来文明的体现,是外来文化的载体,而唐装、汉服、中山装,才具有中国的烙印和中国的风格。因此,在中国举行奥运会时,应该首选带有中国特色的服装作为礼服。其实,服装的作用除了标识穿着者的地域及其文化之外,还是一种交往中的符号,通过这符号人们看到着装者的个人品位和所秉持的礼仪观。所以,在本土举行的奥运会上,西装并不必非要让路于民族服装,因为西装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也是社交中的优选服装。
再说用一套服装表达所有寓意。中国人做事有个倾向是喜好皆大欢喜,就是希望任何一个细节都该让所有人满意、高兴。可事实是,细节的力量是有限的,它并不可能具有感动所有人的力量。于是,这种贪大求全的心理常常不是造成皆大欢喜的结果,而是费力不讨好,不仅难以取悦所有人,反而可能得罪多数人。在礼服的争议中也是这样,设计者不该期望有一种服装可以代表所有民族,并因此就对带有清朝痕迹的唐装和并非汉族服装的汉服产生排斥感。如果对服装承载所有意义的“刻板成见”不能较少,相信难有完美的出现。
礼服的确可以含有深刻的含义和意义,这是作为符号的服装可以承载的精神内容。但是,如果把这种可以蕴含的意义狭隘地理解,认为其意义必须是带有民族特色的,就容易缩小礼服设计的空间;同时,如果还要追求小空间里的大作为,希冀有一种礼服可以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表达所有该表达的内容,又容易导致设计的漫无目的或者失去特色,只能活跃于争议中。
所以,只有把服装看成是人类文明的载体,看成是承载作用有限的载体,才能回归服装的本意,也才能实事求是地设计好相应的服装。因此,无论最后的礼服以怎样的款式体现,我们都不能强求它必须是一件完美的无可挑剔的服装。事实上,完美是不存在的,完美的礼服也只能是相对而言。
(责任编辑: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