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奖,演绎了“满堂彩”:经历“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寂寞而脱颖而出的327个奖项,让我们领略了中国科技成果的风采;曾几度空缺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四个最重要奖项,皆“名花有主”。
什么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理论告诉我们,它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一个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意识地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应用,并在此过程中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而由此次获得奖项的科技成果如“歼10飞机工程”、“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的建立及其在肝癌转移研究中的应用”等来看,自主创新就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解决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寻求科技新的突破,其核心就是八个字:重在自主,综合集成。
然而,不能不看到,在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的创新能力上,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六成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经济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为美国、日本的10倍。二是发明专利数量少。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才相当于美国IBM公司一年申请的专利数量。三是科学研究质量不高。从1993年到2003年,美国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为12.2次,而在我国只有2.8次。四是尖子人才匮乏,目前我国还缺乏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科学大师和世界级的科技领军人物,除袁隆平院士获得沃尔夫奖外,中国科学家在包括诺贝尔科学奖在内的5大国际性权威科学奖中均未实现零的突破。五是科技投入不足,1991年至2000年,我国10年累计投入科技研发经费550亿美元,仅为美国同期的1/36,韩国的1/2。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产业技术进步基本靠引进,本土的科技能力未能给国家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4%,但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均占了世界总消耗的很大比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尽头。这告诉我们,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进发,单纯的引进和“拿来”已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国的发展。通过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探寻新的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国家间竞争力的核心、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今次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亲自为获奖代表颁奖,不仅是对自主创新的肯定,也表明国家已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为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寄予了一个厚重的期待: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