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黄皮书。黄皮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在世界各地蔓延的房地产热潮,并且提出,中国应该记取当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中国青年报》1月12日)
黄皮书总结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的三大症结:全民陷入迷信“房价只升不降”的非理性狂乱;银行等金融机构摇身一变成为市场投机者,为房价攀升“添油加柴”;政府以不恰当的金融和财政政策,把房市变成典型的“政策市”,最终酿成了十年经济衰退的悲剧。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当揽镜自照,发现中国房地产领域表面浮华背后的深重阴影,有些方面,我们似乎与当年的日本相似——汇率改革的国际压力犹存,而“资本过剩”现象开始在房地产领域涌动,大量来自国外的投机资本,以及国内因投资渠道狭窄而挤压放大的民营资本(以“温州炒房团”为典型),争相进入房地产这一“最后的冒险家乐园”。而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利益同体,更加剧了“房产泡沫”日益扩散,从一线大城市向二、三线中小城市波及,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蔓延。于是,无论是在边疆小城,还是在内陆县域,当地房价与居民实际收入严重失衡的情景比比皆是。一个庞大的“房奴”群体,以及更为庞大的买不起房的中低收入群体,一辈子都在为少数房地产商牟取暴利和地方政府GDP增长服务。
其实,“房产泡沫”是“权力泡沫”的缩影。“房产泡沫”呈现的结构性缺陷,在于本就稀缺的土地资源被人为操控。在土地资源的“入口”,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城市改造、拆迁、征地等途径,将大量城乡土地收于手中,由于缺乏足够公平透明的谈判机制,以及民众与地方政府之间先天存在的利益博弈力量不对称,巨大的价格“剪刀差”由此形成。
在土地资源的“出口”,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市场化”的土地竞拍,获得巨额资金。同时又没有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公共建设,反而推卸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责任,导致民众被全体推向商品房市场,加剧了供需关系的紧张。
记得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权力可以在某个阶段操纵市场资源的流向,可以炒高资源的价格,但不可能永远把持市场,被人为抬高的价格会重重地摔落下来。”确实,权力对于千变万化的市场,本质上是一种不稳定管制。因为依托权力飞升的房价,其“上家”地方政府、房产商和投机者必须不断寻找接手的“下家”,也就是普通民众。民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终究有限,其紧绷的神经和脊梁随时都可能断裂。丧失“下家”的房市,自然会顺应“有涨有落”的市场规律进入衰退期。
房市“权力泡沫”利用的是潜规则,是幕后交易,中国政府从2005年起就实行了众多的宏观调控措施,其宗旨就是重塑房产领域的法治秩序,让脱离国情的房价回归市场正常轨道。随着今年一些“房产市长”“房产书记”的纷纷落马,建设部等对商品房面积、二手房流通等进行刚性限制,廉租房建设紧锣密鼓,虽然尚未完全触及“房产泡沫”的根本,但这些宏观调控手段将逐渐剔除“权力泡沫”,还民众一个真实的、公平的、健康的房产供应市场。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