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屡屡成为公共话题既是供需矛盾的反映,又是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冲撞的必然。这种冲撞,根源在社会潜意识搀杂其中并约束人们的结果,在当不当、雇不雇男佣问题上尤其突出。
“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思维浸淫国人几千年后,保姆在社会潜意识里就自然成了“女性专利”。据国家有关部门在广州、上海、重庆等九个城市的调查显示,从事家政服务员工作的女性比例达到85.1%,广州市的男佣比例不到10%。社会潜意识是一种超强的约束社会中每个人的力量。如俗话说的“唾沫星子淹死人”就是社会潜意识约束力的作用。所以,当男人成为保姆,遭遇冷嘲热讽是司空见惯的。
但是,社会潜意识毕竟不能填饱肚子。权威调查还显示,全国城市家庭有超过六成有保姆需求。全国6700万的保姆岗位的现实诱惑,在就业难的困境下形成“倒逼”,迫使一部分有素质、有学历的大学生、研究生(其中不乏男人)摈弃传统,选择这一职业。可以说,男佣的出现正是男性在“倒逼”择业观上,被迫突破社会潜意识的结果,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男佣择业观的艰难突破后,还要期待雇主接纳。随着现代家庭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家庭择佣目的和工作内容在悄然变化:保姆已不再局限于料理家务、照看老人等劳动,而是向专业化、技术化发展。除了男性病人老人需要照顾外,家里电器坏了,厨房里瓷砖掉落,家具油漆脱损,空调进了灰尘等,大部分情况下也只有男佣可以更好地完成。
雇佣是双方的事情。一些雇主不轻易雇男佣也是社会潜意识羁绊所致。不轻易雇佣包括不敢雇佣和不愿雇佣。不敢雇佣主要出自安全方面的疑虑。这些需要家政公司、行业协会和被雇佣者用制度和信誉来解决。如果雇佣双方不再是雇主与佣人的一对一关系,而是公司与家庭的契约关系;如果家政公司能够担当管理责任而不止于中介角色;如果被雇者成为专业家政公司的签约职员并受到良好的培训与制约;那么即使一个孔武有力的男子进入雇主家庭也没有疑虑的必要。
不愿雇佣则是担心雇个男佣被人闲话。而在几千年男女性别定位的社会潜意识里,个体道德对闲话的恐惧有时超过的对安全的担心。显然,闲话雇男佣者和害怕闲话者都是社会潜意识在作祟。这样的社会潜意识不突破,雇主方的疑虑就变成阻碍,一旦被社会认同,还会逐渐累积并强化成新的不良的共同意识,最终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
这种社会潜意识往往以“很正常的理由”的面目出现,要冲破需要勇气。这种勇气也不在朝夕之间产生,有个渐进过程,需要社会成员合力作为和舆论氛围。现在我们对雇男佣的犹豫,就像当年是否同意孩子穿喇叭裤一样。如果说大街上还没有孩子穿喇叭裤的时候你就鼓励并带头穿,那叫新潮或者前卫。但要是满街都是喇叭裤的时候,你依然固执地用“很正常的理由”对孩子说:“我们不赶那些时髦”,那么你对社会潜意识的虔诚,也许只能够换来孩子抱怨“你落伍了”。
因为,即使是社会潜意识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它以一种类似自然界剥蚀作用的力量逐渐变化发展着,重塑整个社会规则,改变整个社会地貌。从历史进程看,是否雇男佣的问题本质上也是同样。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