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8日,已经卸任一年零六个月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因涉嫌收受贿赂,被中纪委“双规”。
显然,认证过的假药比不认证的假药更加害人,它将国家信誉、政府权威与消费者信任捆绑在一起,搭售自家的假冒伪劣。“国药准字”下的假药风波更催人警醒,这意味着虽然动用了政府监管的最后防线,却显得如此不堪一击。禁杀某种假药易,重新修复破损的国家公信机制却难上加难。
在波谲云诡的现代经济中,消费者如同坐在颠簸于汪洋的一叶孤舟上,望不透厚厚的云层,看不清将要远赴的海岛。国家信誉就像一座指明方向的灯塔,让人内心有光明的透射。而如今,政府监管下的“国家标准”却益发让人捉摸不透。
在接连不断的“标准不准”事件中,“国家标准”似乎沦为了某些部门和某些人利益的掌中物,由于秩序的制定与维持全系于一个“标准”,“标准”拥有者俨然真理在握。当心怀不轨者试图打开非常规的“认证”通道,十八般利益寻租手段轮番上阵,那并不鲜见的政治学逻辑就会被重新演绎:一种监管机制纯粹依赖少数管理者的权力自觉,结果往往会出现权力滥用、公权私授现象,国药准字下仍然能够产生假药,再次将此问题重新确证。
若“国家标准认证”的根本性弊端无法革除,带“病”施行的“国家标准认证”就有可能带来背道而驰的后果——“国家标准认证”推行得越广泛,就越可能异变为某些灰色权力的大规模传播。与生俱来的衍生性,让灰色权力犹如“国家标准认证”身上的寄生虫,一方面靠变卖“标准”给假冒伪劣企业获利,一方面借机吸吮消费者利益。
中国口腔清洁××××协会积极推进牙膏产品的“国家标准认证”,会不会变成“牙防组怪胎”?即使他获得了有关部门许可的认证标准颁发权。
“药监局原局长受贿”也更让我坚信:“国家标准”的存在合理性究竟有多少?面对这个问题的沉默,真像一群人面对皇帝的新衣,谁也不敢出声,都在等待那个童心未泯的小男孩。
来源: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