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7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公共科目笔试落幕,针对某些媒体报道关于“有人押中试题,并怀疑考题有可能被泄露”的情况,国家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于11月27日郑重声明,公务员考试试题没有泄露,公务员考试试题在考试前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并称,这次不实信息给社会舆论造成误导,对广大考生也是极不负责的。(见新华社2006年11月27日电)
令人回味的是,针对此情况,有媒体于11月28日发表时评却认为:关注考题泄露是病态。(见《江南时报》2006年11月28日)
关注考题泄露是病态吗?时评作者作出这个判断的理由是:在很多人眼中,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已经不纯粹是就业的其中一种形式了,而是类似高考的独木桥,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平心而言,时下,确存在公务员吃香的现实。就以这次中直机关招考公务员为例,参加考试的达53万人,而报考与录取的比例达到42比1。事实上,公务员招考已成为“中国第一考”,大有“千人争过独木桥”之虑。
但是,仅凭“公务员热”不能说明公众对考题泄露是什么“病态”。事实上,考题一旦泄露,不仅影响公务员招考,而且危害着社会公平。可以说,公众关注考题泄露,是在关注社会公平。而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公众强烈关注考题泄露并非空穴来风。笔者点击一个主流网站关于“考题泄露”四个字,网页竟达2980页。其中关于高考中考试题及职称考题泄露问题的披露比比皆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即使一直以来,政府机关都加大打击泄题问题,对涉案者进行严肃处分,并在媒体曝光。但在某些地方,此陋习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遇着气候,就会死灰复燃,重新作案。可见,公众关注此次公务员试题泄露是公众对政府机关破除陋习力度的关注。
公众监督公务员招考,无疑是一件好事。公务员是人民公仆,公务员素质状况如何,影响到改革开放大业。因此,关注公务员招考考题泄露是在关心公务员队伍建设,属正常的监督之态。时评把公众关注考题泄露称作是“病态”,令人有混淆是非之虑。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