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天府早报》消息:电视台调查李宇春考研真相,英语连三级都没过。关于李宇春考取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研究生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前几天,北京电视台2套节目《每日文化播报》的记者专门赶到了四川音乐学院本部,对李宇春考研展开调查。尽管校方并不愿意就此接受采访,但通过几位大四声乐系同学的说法,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文化课成绩,李宇春似乎都难以考取声乐系研究生。
招生办不肯说、校长拒访……李宇春的考研真相似乎比“庞加莱猜想”还要难。一边是其考研成功的花边不断、一边是同学说其“抽烟喝酒,上什么课啊”,与其说我们在关注一个流行歌手,不如说我们是在关注高贵的学术是否再次上演献媚的沦落。中国人有个逻辑让外人很奇怪:有名气的人可以在某个领域获得某种优先权,然后可以带给其更大的权威和荣耀――这就是典型的“交叉领域精英”诞生过程,也是所谓的“赢者通吃”:所以你看到唱歌的眨眼变成长官、跳舞的突然成了教授、长跑的瞬间硕博连读……实际上,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李宇春考不考研,这是个人的选择自由,关键在于这些明星是否是以合理、合法的渠道和方式,与其他考生一起公平竞争。如果只是借助名气的“通行证”就一考即成,那就让人不得不质疑:明星考研,究竟是热爱学问,还是在丧失程序正义的潜规则下霸道地争夺社会资源?
其实,明星考研大抵是一场场赤裸裸的“资本交易”游戏,最恶俗的价码就是以事实的“沽名钓誉”践踏着高校学术的严肃性、科学性。谁都知道,以“研究生”为底色的“社会资本”是相对稳定的,比之“明星”这个吊牌的安全系数要高多了,这就是明星们赶在过气之前四处捞取社会资历的根源――可是教育机构为什么要充当名人的资本转换的“中介所”呢?自然也是获取对等资本的需要:只是,明星们是急于把“社会资本”转化为“文凭资本”以修饰自我浅薄、为今后铺路,而高校正好相反,把自己拥有的对“文凭资本”的授予权转手为“社会资本”,最终再兑现成“货币资本”――赢得赞助、获得补贴等等,于是彼此你浓我浓,好不热闹。背后的逻辑很可怕:一是考研游戏规则如此弹性?二是明星如果能为高校带来资本、那么高校的资金分配体系怎如此感性?三是明星换的文凭如果真能畅通无阻、这到底是文凭社会还是能力社会?……
当明星们以“注意力”的诱饵轻易就钓上了“学术浮躁”之鱼,所谓的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就被无情嘲弄了。当我们普通学生试图通过披星戴月的考研来向上流动的时候,明星们却轻松地以正式生源的形式挤占本来就相对稀缺的研究生录取名额――请问,公立高校拿着纳税人血汗钱垒成的公共资源去讨好一小撮明星们,这种明晃晃的挪用和挤占不是渎职寻租是什么?1986年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也想到哈佛一展身姿,条件是给个名誉博士的头衔,但当时的哈佛校长鲍克毫不客气地仍坚持“学术至上”、并向媒体宣布,他无意奉承美国总统的虚荣心。当我们慨叹为什么没有中国的牛津中国的哈佛的时候,请先看看我们对明星们开了几盏让人脸红的绿灯吧。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