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应属不争的事实,至于有的专家学者对这一事实还要争一争,在和那些没有多少可比因素的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后,认为中国的大学生就业不算难,或者声称大学生就业难是“常态”,实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和他们没有可以讨论的基础。
如果承认现在大学生就业确实难,那么难的成因何在,又是人言言殊。有的说是教育结构的问题,有的说是经济发展的问题,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最重要的,本人认为还是上世纪末以来高校大量扩招造成的。
从1998年开始,中国高校开始疯狂扩招,而且延续至今,旷日持久。单从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数字看,2002年是145万,2006年达到413万,四年时间增长了近两倍,这还是在前些年已经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实现的。
过去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很低,成为影响国家形象的一个因素。1998年后的大规模扩招,使得这一比例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似乎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当然当初决定扩招的主要目的还不是解决这样的政治问题,而是经济的驱动,为了拉动内需。但是无论出于政治的或者拉动内需这样的经济目的的考虑,无疑都背离了教育发展的规律,不可避免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
高等教育的规模应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致保持同步。虽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究竟没有快到几年翻几番的程度。在经济以算术级数增长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规模却以几何级数增长,怎能不发生二者的脱节,造成供需失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实在是扩招合乎逻辑的产物,不足为怪。
教育是什么,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在一个社会中,需要具有相当知识储备的较高层次的人才,同时需要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大规模扩招大学生不如加强力量发展技能教育。但是在整个社会“以上大学为荣,以上技校为耻”的观念下,造成大学大量扩招,技能教育发展不足,最后的结果是大学生去做工人,研究生去做职员,博士生去做技术员。
人才的浪费也就是教育的浪费。现在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令人想起“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伟人语录。到农村做什么呢?如果是为了去做村官,享受“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快感,那是新的“学而优则仕”,陈腐不堪;如果是去务农,那么何如多办一些农业技校?
无论是在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都该吸取教训,再也不能搞一哄而上的大跃进了。教育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必有所成,否则,总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