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认为“经济发展”越快越好。一次又一次,根据计划经济的指导思想,为了达到某个既定的经济指标,我们不惜代价,使出浑身解数。但是,发展蓝图越是壮观的年代,我们的生活越糟糕。而香港过去30年来经济政策的至高理想,却只不过是“量入为出”而已。到底是计划不得当,还是计划本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呢?
全局计划有别于局部计划
稍有管理知识的人,尤其是理工科出身,然后再深造西方企业管理的人,都知道计划的重要性。但被人忽视的是,那些知识和经验,只适用于个人或企业,更准确地说,只适用于目标简单的系统;而对于整体经济,或者说目标极其复杂的系统,全局计划是不适用的。
我计划托福一定要考650分,这是单一的目标。我必须作出牺牲,失去睡眠、娱乐、体重、金钱,用这些换取好成绩。为了实现目标,计划显然是有用的。企业也类似,每个人进入企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对于企业,计划也同样重要。
但是,社会有别于企业,更有别于个人。把社会比喻为个人、企业或战壕里的队伍,都是不恰当的。社会是由很多人、很多企业、很多组织构成的目标极其复杂的体系。有谁知道“公众”需要什么吗?谁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公众需要多少钢铁、棉花、大米。这只能放手让个人和企业自负盈亏地去冒险尝试。
经济指标的片面性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有很多,有一揽子的实物指标,如水泥有多少,钢铁有多少,大米有多少,小麦有多少等等。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很多经济学家和计划官员,就是以制定这些指标为职业的。另外,也有综合的指标,最典型的是“国民收入”,它指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产出总量。
不要以为只有实物指标是片面的,而国民收入则是全面的。它们都是片面的。例如,由于国民收入是以人民币来衡量的,所以,没有“市场价格”的商品和服务,如闲暇、家务劳动等,就没有统计进去。更根本的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数字,会令人们对“经济结构自然调整”和“政府刺激经济政策”产生双重误解。
结构调整不是浪费
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对国民收入造成显著的影响,尽管这些结构调整往往是有益的。冷战结束,美国军备开支急剧下降,大量设备和劳动力投闲置散。这种转变是有益的,因为腾出了更多的资源,以后可以投入更有价值的生产;但是,当时国民收入大幅下降。本来是好事,但从“国民收入”数字看,却是坏事。
失业不是浪费。人们之所以会失业,是因为他们不愿意“一遇到工作就做”。人们宁愿花时间寻找、评估、比较。这样做是有建设性的。失业增加,表明经济结构正在调整,那是有益的,尽管“国民收入”会减少。相反,一遇到工作就做,或者坚守市场价值过低的岗位,那才是浪费。
我们说过,造成损失的根源,是当初的预期与后来的事实不符。早知道冷战那么快结束,就用不着去盖那么耐用的军火工厂,请那么多长工了;早知道科网泡沫那么早就破灭,就不用不着租那么豪华的办公楼,做那么多宣传广告了;早知道还没有到40岁国有企业就这么飘摇,当初就会为下岗未雨绸缪了。
但是,早在决策的时候,损失就已经造成了,只是现在才显露出来而已。既然不能继续冷战、不能继续讲科网故事、不能让国有企业扭亏,那么资源和人力的调整就是有益的。造成损失的是当初的决策,而不是现在的调整,现在的调整只是在为将来的收益做铺垫。记住,虽然调节是好的,但经济发展将会放缓。
对待经济增长的态度
这样,我们对待“国民收入”或其他的经济发展指标,就应该抱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出于好奇,我们不妨预测国民收入;出于善意,我们应该为国民收入增长感到高兴。但是,应该认识到,如果为了“好看”,便把经济增长指标当作任务,用行政手段去阻碍经济结构本来要发生的调整,或通过增大公共开支和举债的方式来营造国民收入的增长,那么后果就是事与愿违的。
我们曾经以为钢铁产量是国力的标记,于是连家里的炒菜锅都要贡献出来,土法炼钢。结果,钢铁产量的指标达到了,但钢铁在国民生活中分配的比例却受到了严重的干扰。本来该在厨房做锅的钢铁,都往小高炉里送。人们的生活水平倒退了。这是奋不顾身追求钢铁产量的代价。
经济结构总要不断调整,甚至是剧烈的调整,但那是有益的,不应阻挠——尽管国民收入数字会下降;反过来,政府挑选若干项目来催生,藉此刺激经济,那往往会造成更大的代价——尽管国民收入的数字暂时会更好看。因为追求政绩是政府的天性,所以治本之道是,把国民收入或经济增长指标,有意识地从每届政府年复一年的任务中永久剔除出去。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