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兴师,英国会首先动众。从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看,在美国按下导弹发射按钮之前6个月,英国媒体便轰轰烈烈地进入战事报道状态,助威也好,嘲讽也罢,铺天盖地地热辩,似乎比美国人还着急。
在对伊朗开战问题上,《星期日电讯报》关于美国加紧备战的报道,既没有被其他媒体隆重推荐,更没扣动全英热辩的扳机,可以判断美国闪电轰炸伊朗核设施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外交施压手段。俄国军事专家今夏开战的预言,似乎有点冒失。备战进而放出动武风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常规动作,不必神经过敏。
实际上,美国不需要备战也有动武能力。美军现在占领着伊朗的两个邻国,以色列的核武器也正对着伊朗,发动空袭可以说是毫无问题。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欧盟国家和俄国,现在都和美国站在一起。
真正的问题在于美国没有动武的理由。如果说伊朗在研制核武器,证据何在?伊朗恢复铀浓缩活动口头上称是为了发展核能源,美国相信其最终目标是发展核武器,但在核武器八字没一撇的现阶段发动进攻,是难以得到民意支持和世界舆论同情的。伊拉克战争后找不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让布什政府失去战争信誉。美国人民不允许政府犯同样的错误。
退一步讲,假如美国以推进中东民主、消除专制为名实施空中打击,一样站不住脚。伊朗总统内贾德在西方人眼中是激进主义者,但他是民众投票选举出来的,不能说与欧美民主体制不同就是非民主国家。何况,美英军队屡屡曝光的虐俘劣迹,已经让美英军队失去开战的最后一根稻草--道德理由。不仅在伊斯兰世界,就连在美、英国内,人们也不再支持政府的战争立场,要求撤军的呼声此起彼伏。
最重要的是,一旦美国发动空袭,伊朗便成了最大的赢家。首先,定点轰炸虽能摧毁几处核研发工厂,但无法抹掉核技术。西方核专家认为,空袭至多能延缓伊朗核武器的研发进程,但不可能终止,2010年伊朗就可能拥有核武。
其次,美国梦想把阿富汗和伊拉克变成中东的民主灯塔,但美军的虐俘丑闻、情报机关严刑逼供恐怖嫌疑人、国防部拒绝调查和惩处违纪军人,都让伊斯兰世界看到美国在中东推行的民主与其在国内行使的民主差别极大,空袭伊朗必然会激起伊斯兰世界更为强烈的反美情绪。当美英军队从阿富汗、伊拉克撤退后,留下的是以什叶派为主体的社会和政府,伊朗的影响力会迅速进入这两个国家,并延伸到叙利亚、沙特阿拉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0多年时间,却能让波斯后裔不战而取得两伊战争的目标,并把美国的民主灯塔和平演变成反美灯塔。
再次,美国向伊朗发动空袭,会成为反美反西方极端力量的免费招聘广告,更多的人会怀着圣战情结,加入袭击美国及盟国的行列。凡是和美国站在一起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国家,几乎都遭到程度不同的恐怖袭击,且都是本国人而不是“基地”组织派人干的。反恐战争成为繁殖恐怖的导火线,并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
最后,伊朗是世界第四大产油国,石油是伊朗手中强有力的王牌。目前的能源紧张,已使欧美国家普遍感到危机就在眼前。今年初俄国关闭气阀,很多欧洲国家马上挨冻。欧洲能源专家认为,空袭会让伊朗把油价送上天,对全球经济的打击将是致命的,近似遭受核打击。
伊朗敢于和美国叫板,是知道美国动武的可能性较小。美国以火药味甚浓的措辞来威胁伊朗,是知道伊朗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抵御全球性的经济制裁。不过,美国和伊朗都难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希望伊朗的温和力量在国际施压下推翻现政权,是痴心;伊朗用宗教牌和石油牌来胁迫美国放弃对中东事务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该地区最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国家,是妄想。在两国都不能赢的情况下,还不如回到谈判桌上,以双方都可接受的方式来说说如何让各自成为地区稳定的力量,富军和穷兵都不要黩武。
两国政要现在都该读一下《伊索寓言》中“太阳和风”的故事:如果群风你追我赶地抢着去把一个人的衣服脱下来,用尽全力的冷风会让这个人把衣服裹得更紧,但太阳的温暖却能让此人自己把衣服脱下来。
笔者估计,在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提到议事日程前,美伊双方会作出妥协。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接待英国首相布莱尔来访的联合新闻发布会放出信号,“我很乐观地认为,我们能用外交手段来解决伊朗核问题。”
(作者系旅英资深新闻人)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