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也日趋“市场化”,注重包装、夺人眼球。社会科学研究如今还讲究“高产”,譬如,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化研究报告每年总要弄出它十数个,似乎不这么干,就无从显现中国人在此领域的研究水准。
社会科学研究还流行发布时间到研究结论都“先声夺人”。这不,刚进入2006年早春,中科院就抢先一步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除了发布时间上快人一步,该报告的研究结论也十分抢眼,其中最收画饼充饥之效的要数该报告宣称:到2050年,中国人最低月薪1300美元(2002年不变价)。
理论上,中科院也许是中国最讲科学的地方,其最新抛出的报告, 兴许有数理意义上的计算模型作定性与定量两个层面的计量分析作支撑,特别是“2050年中国人最低月薪1300美元”的结论,保准是经电脑计算得出的,从技术理性到工具理性由不得人不信。可从社会理性和发展不确定性出发,单由社会科学研究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支撑的研究结论通常苍白和单薄,经不起历史的验证。
出于篇幅限制,本短文只能围绕“1300美元”发点感慨:
按2002年不变价,1300美元折合人民币1万元出头。届时,中国人的最低月薪能拿到1万元人民币,我不相信亦相信。
说我不相信是基于去年农民工的平均月薪才550元出头,农民工群体平均月薪从550元的台阶跃上1万元的台阶要翻多少倍呢?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又能翻几倍?问号的答案叫“常识”--常识告知,这近乎于天方夜谭。最低月薪若真能如此攀升,简直就是“宇宙速度”,并要彻底颠覆收入增长不可能脱离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基础学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劳动收入高低的第一因素永远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10年前我老家外来农民工的平均月薪是800元左右,10年后的今天,平均还不到这个数。在撇开政府劳动执法、分配不公、基本人权保障等宏大叙事之后,上述不进反退现象的10 年持续,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劳动力市场在当下的中国是个由资本主导的“买方市场”。你嫌工资低么,那你另寻高就去,进城农民工排着长队哩!
请正视:现代化与城市化相伴,未来几十年,不计人口增长的动态因素,只作静态计算,至少还有三四亿失业农民要到城市谋生,意味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天平还会继续大幅倾斜,如此情势之下,月薪的增长咋能出现上述速度?
说我相信是通货膨胀的阴影因经济发展缺乏质量而日益加深积累, 当撑不下去时,通胀就会爆发,未尝不出现工资“高增长”奇迹。还有,吹气 球的体制土壤迄今不除,热衷此道者大有人在,外加话语权的“单边性”,届时把最低月薪的气球吹大也不是没有可能。
现代化总让人憧憬,因为它与每个家庭渴望改善生活的愿望相联系。然,对占社会多数的贫弱者而言,画饼充饥式的现代化愿景缺少实际价值。它也许仍有传统的宣传鼓舞的价值,但即便如此,在资讯日益开放、更多的人开始独立思考的当代社会,其价值正在快速消亡。
就中国当下的发展态势和尖锐社会矛盾,真正需要的不是一次次摊现代化的“大饼”供饿者“充饥”,而是如何正视和破解可持续之危机。对此,高层忧心、有识之士忧虑、相当多的百姓对未来缺乏预期,惟有某些研究报告仍乐观无比。
有队伍、有资源、有经费,与其热衷于描绘现代化之美景,不如沉下身心,踏踏实实做点破解可持续难题的研究,只有这样的研究报告才是国家之需、社会和民众之需。
一个阶段以来,现代化就是GDP,就是人均多少美元,这是对现代化的误读,亟需正本清源。请读者垂注下期短文:《现代化之拙见》。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