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2015

我为什么要评论这些事儿?

简介木春山,曾在《新京报》工作6年,采访足迹遍布亚太、中东、非洲等地,长期关注中国和中国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诉求。此后在香港大公网政经中心工作。3年的时间里主要负责外交、国际事务评论。策划主持了中国网络媒体第一档专业对话外国使馆官员、学者、媒体人的国际时政类视频节目《春山谈话》。
    此前,木春山在一家西方非政府组织北京办公室工作1年,主要担当中国事务协调以及公共形象塑造的工作。如今在一家知名互联网科技企业负责涉外政府事务。在包括日本“外交学者”网站等媒体上进行专栏写作,已经持续5年。

文丨木春山

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是我非常喜欢的美丽都市,它的名字有一种译法,叫“春天的小山”,我的笔名就来源于此。

我不仅喜欢美景,更喜欢美食,吃遍了北京800家餐馆。饕餮之后,还要将吃喝感受写成日记,从菜品样式、口味、环境、服务等各方面入手来点评之。整个过程完成,才算一餐结束。我不是处女座,只是爱吃爱写——写字,对一名记者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儿,何况我做媒体这行已然10年。

我深知,吃喝是一辈子的事儿,而记者却并不是一辈子的工作,跑得累了、懒了的记者,未来也许是评论人。毕竟在一个领域深耕的久了,自然而然就成了“专家”,所评论的内容,或比一些学院派的研究更接地气,也更有社会价值。

契机缘于5年前,一家名叫Diplomat的英文网络编辑和我联系。这成了我从记者向评论人转型的开始。

2015年初的一个雾霾天,和编辑在北京吃烤鸭,我们自然聊到了从前。嬉笑间,她静静地看着我用薄如纸的荷叶饼,轻卷菜茎瓜条鸭肉、微蘸甜酱蒜泥葱丝,倏地塞了满嘴,便好似认真地建议我:你又馋又爱写,不如做美食专栏吧。

美国人的玩笑我向来不接,更何况她知道国际评论一直是我的最爱。

1.文章的底线应是道德

日本人被ISIS斩首了!

这虽是则典型的国际新闻,但是却带有一丝“涉华意味”。人们惯于比较,任何新闻只要涉及到日本,就会有人联想到中国。自然,经媒体传播后,此事迅速成为中国网民的关注焦点。

对恐怖主义蔓延,我始终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担忧。这来源于数年前我曾在中东的一家“神秘机构”工作过,和众多身处反恐一线的专家多有交流,早在当时,大量信息都指向中国反恐形势的日益严峻。

评论的基础就是要占有充足的事实性内容来源。这样看问题的眼光才能更广阔,评论延展性才更强。所以,常年的关注,使得我对涉恐话题的敏感度要绝对高于美食。

当看到网上充斥着幸灾乐祸的评论时,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吃惊,只是有点难过。很多中国人以为明哲保身、搭便车发展才是星辰大海的征途,但我清楚,孤立主义情绪蔓延绝对不是一个大国民应有的担当。

《拿人质被斩首揶揄日本,不仅冷血而且短视》的评论由此出炉。

我在文中做了个隐喻:只有当罗斯福打破孤立主义,美国参与二战,才成就大国身份。相反,孤立主义时代的美国,虽然财大气粗,却普遍被欧洲瞧不起。在反恐问题上,中国其实面临着与当时美国一样的状态。

文章被广泛转载后,好像捅了马蜂窝,网友争论得不可开交。开始我还耐心地用文中的观点回复:反恐是全球一盘棋,成败系于每个正常国家的意识和行动的投入,共同努力而不是各说各话才能看到产出。因此,无论被ISIS斩首的是美国人、英国人、犹太人还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后来骂声渐多,也就懒得搭理了。

但现实不是几句挨骂就能改变的。10个月后,一名来自北京的中国人质被ISIS杀害。随即我又写了《人质遇害,中国反恐不能置身中东事外》的评论,其中一些内容与上一篇大同小异。结果此时,骂声销声匿迹。

其实,抛开这两篇评论不谈;在我看来,任何文章,无论是对国际事务的观察,还是对国内事务的探究,基本的落脚点应该是公心,基本的底线应该是道德。若无,评论确如骂街般不值钱,观点也就只能叫呻吟罢了。

2.评论是比眼光和拼思想的活儿

我在网站工作的时候,给国际新闻报道定下的基调是八个字:涉华、大事、独家、原创。前四个字是从题材角度而言,后四个字则是从写作手法着眼。这八个字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国际评论说的,但其实也可以套用。

热点事件是国际评论写作的最大由头,而热点事件太多,则要有所取舍。大事和涉华题材可以视为是最大的两个内容源,它们最容易吸引眼球,也更切合当下主题。

每到3月,中国就进入两会季。这是热点事件,评论扎堆。我虽主要关注涉外评论,但因有记者证能方便进入大会堂,更可设身处地地接触到评论标的,所以这给观察类的评论稿件写作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代表委员的一颦一笑皆可入题,不写真是浪费。这样的评论其实类似特稿,鲜活、有血色、很灵动,又耐人寻味。

这又延伸出一个话题——评论是比眼光和拼思想的活儿,不是设定国内国外的界限可以划分的。因而只要有想法,所有的评论都触类旁通。

谈到两会的评论,我最喜欢的不是2015年所写,而是2013年。因是换届年,可写的东西太多了,简直是一个评论富矿。

比如《一个转身一个起立,胡习政治感情获掌声》这篇评论,就是纪录习当选国家主席时,他和胡在大会堂主席台上的互动。现在回过头看,这种评论的写法有种“港台腔”,或许是和当时在港媒工作有关。不过夹叙夹议、间杂评论、偶尔梳理历史、又始终不离现实,这样的观察类评论稿无论写起来,还是读起来,才更有感觉。

2015年两会写了20多篇类似稿件,其中有一篇是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涉外内容的,让我印象深刻。

在这篇名为《李克强报告中透露的3个“外交秘密”》的解读中,我着重强调了与以往报告涉外部分的不同。其一是报告首次提到了“新型国际关系”一词;其二是报告对中国外交的顺序也做了一定的调整,大国外交首次提前;其三是报告首次提及要与周边国家打造“命运共同体”。

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的判断,还有点沾沾自喜,因为分析评论内容,不少已经成为现实——无论是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还是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的纪念,都是塑造国际新秩序的尝试,也是“新型国际关系”的题中之意;而中美、中俄、中日、中印等关系的发展,是拓展大国关系的基本内涵;至于周边外交,“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在2015年3月首次公布则成了最好注解。

我把这篇文章的英文版给了Diplomat,编辑也赞,随口还说,外国人有时候不能准确理解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

我只给她回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3.国际评论要有世界格局

外国人不懂中国,的确很麻烦。这是我在评论写作中遇到的最头疼的事,很多中国人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外国人眼里复杂得很。

比如南海问题。在中国人看来,道理很明白,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南沙西沙群岛的中国属性确定无疑,但外国根本不这么看。我们对内对外宣传了几十年,南海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外国人的理解不仅越来越偏颇,而且火气还越来越大——越南人不久就因为这个问题,闹出不小的反华风波嘛。我当然也顺势写了几篇中越关系的评论。

但更让我感兴趣的,还是一位意大利著名地缘政治杂志Limes编辑的约稿。就在越南和中国耍小性子的当口,他说,你写一篇南海的吧,意大利人现在也开始关注了。

刚开始我还挺差异,因为实在不知道这个远在天边的南欧国家关注南海干什么。就如同我们不在乎撒丁岛独不独立一样。比我还会吃喝玩乐的意大利人开始关注南海,说明什么呢?

编辑解疑释惑:因为南海的事情闹到海牙的法庭,欧洲人都在看。听了这话,我倒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了。但评论似乎无从下手:要选择一个让意大利人熟悉的点切入才好。

吃饭找灵感。

在三里屯的意餐厅二楼切着生火腿,透过玻璃窗欣赏落日,和友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聊到意大利的探险家马可波罗让我心里一动。

于是我在给Limes的文章开篇就写到——对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来说,第一次听到南海的称呼,或许是马可波罗的传记。他从中国回国经过南海。当时的南海虽有风浪,但没有任何人敢和中国争夺南海的制海权。马可波罗肯定想不到,几百年后这里却成了全球领海争端最复杂的地区……

当然,我的绝大部分评论都是给中国人看的,但有时候评论的不少来源却依然是老外们。

2015年,我以笔名做了一档网络时政类视频节目——“春山谈话”,和外国驻华使馆官员、知名学者、国际记者聊外交。他们的第三只眼看世界,给我带来不少评论的灵感。

印度学者在节目里和我辩论社会主义,说印度宪法明文写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属性。这让我大吃一惊。下节目后我忙去谷歌查,发现果然如此。于是一篇《印度是“社会主义国家”你信吗?》的评论文章就此出炉。

前几天和印度使馆的朋友吃饭时,还谈到这个话题。他笑着说,这不算什么,更喜欢我的另一篇涉及印度文章——《巴铁与阿三 谁对中国更重要?》

这篇虽然不是2015年所作,但我觉得它的意义远比这区区365天要长久、深远得多。

搜狐评论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谢绝任何的形式的转载
申请转载请联系本公号有狐(“youfox-sohu”或扫描右侧二维码)

往期回顾 >>
精品栏目推荐更多>>
浏览评论频道更多>>
  • 出 品: 搜狐评论频道
  • 策 划: 小 柯
  • 制 作: 小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