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海外华人为何更爱国?

国家形象,是看你输出了什么。这个输出,不是跑到美国搞个形象片,打个大幅广告,自然更不是做诸多“榜样”“楷模”系列片。当有一天,人们谈论我们国家所发生的大事,能想起的只是自然灾害,我想,海外华人就算仍有“捍卫”荣誉的责任感,“防御模式”也会自动解除。

  【开栏的话】

  貌似,我要开始的,是一个过去一直存在,将来也还会长期存在的主题: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启迪。没有新意?请且慢离开!

  这一次,不同于以往。因为,我不想板起面孔。没有那么多道理。我只想,做你的眼睛。

  做了十年“深度报道”,又常游历欧亚各国,我以这个视角看世界:不装疯卖傻,也不故作深沉。敏感,又冷静。我只想,讲述眼见的、亲历的故事与思考,给你听。

  冲突,并不都是重大事件、热点现象。而文明,常体现在日常微小瞬间。世界很小,所以东西方会碰撞。世界又很大,所以我们才游历四方。

  请随我,信马由缰。

  从伦敦到米而顿-肯恩斯的火车上,遇到一位去伯明翰的女士安吉拉,在我邻座。安吉拉看起来50多岁,温和知性,具有典型的英国人的礼貌,“请”、“你是否介意”、“可以吗”等词汇使用最为频繁。她问我“从哪里来”,于是,从中国生肖“马”开始,到中国国内,谈了一路。

  正是这一路的交谈,让我至今不能释怀。

  安吉拉讲她了解的中国。“天空是灰的,蓝天很不容易见到。”她说,我知道中国空气污染严重,人们不能自由呼吸,都戴着口罩。我说阴霾会令人情绪低落,新鲜的空气让人觉得幸福。她看了我一眼,眼神里满是同情,然后对邻座一名英国男士慨叹:空气都能是幸福的来源,多么可怜!

  那么一瞬间,她眼神里的内容刺痛了我内心深处的什么,让我感觉有些难过。虽然知道,她充满善意。

  安吉拉继续讲她知道的中国。“我知道中国还有一些地方非常穷,有人吃不饱饭。”她告诉我,她在结对子帮助一个小女孩,尽管她不知道那个小孩真正的名字叫什么。

  说到小女孩,她又生发慨叹。说,女孩子生在中国真是不幸,听说中国的父母都倾向于要男孩,而因为只能生一个孩子,生了女孩子就送人或扔掉。我打断她,说,不是这个样子,大部分中国父母尤其年轻父母并不在意性别。

  进一步谈到计划生育。她低声唏嘘,只让生一个孩子,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我又打断她,讲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还费力去解释新推出的“单独政策”。她听完,问道,那就是,如果夫妻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还是只能生一个孩子?

  交谈的过程,我注意到她对中国一些事情的了解并不深入和全面。我自然也注意到,她了解的信息多为“负面”。但我更加注意到的,其实是自己的反应。跟她聊天的过程,我下意识处于“防御模式”。我说得最多的句子是,“情况已经有所改变”,“不完全是那样的”。

  而我也很快意识到,我内心深处被她眼神里的同情刺痛的,是“荣誉感”。

  之前就注意到,就算在国内持有一些“异见”的,到了国外也会比在国内时“爱国”,会想去“捍卫”自己的国家。看来,我自己也成为了这样一个例子。

  道理其实也简单。就像一个母亲,她可以说自己的孩子丑,但别人说不得。另一方面,在国外生活,你的国家就是你。你国家的形象就是你的形象,别人怎么看你的国家,也会怎么看你。因为你的国家是你的文化,你“从那里来”。

  是“国家”这个很大的概念,让个体的我,下意识处于了“防御模式”。我感到紧张。我不知道安吉拉的下一个话题,会是哪个方面的“问题”。我同时也感觉到自己的“捍卫”有些无力。

  虽然她了解的中国片面,但我能说那是错的吗?

  安吉拉说,她一直都爱看新闻,她对中国的了解,来源于BBC的一个系列电视节目。

  我能说BBC报道不全面吗?所谓新闻,自然是选取不同于寻常的事情。

  我的一个姐姐,爱看新闻联播,总是看到中东在暴乱,美国又发生枪击案,再看看中国大地一片祥和,劳动人民笑开颜。她于是相信,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对于我在国外充满担心。我的另一个姐姐,关心与英国有关的新闻,她能看到的是英国遭遇风暴,停电、火车停运,她于是担心我的日常照明问题。

  而安吉拉,其实也是一个关心新闻的“姐姐”,而我们的国家正好给了她那样的印象。

  从小接受“集体教育”,从小也就知道一个词,国家形象。这些天我也在想,到底什么是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不是拿公共财政一掷千金举办的一场奥运会,不是给那些贫困但有投票权的国家的大额捐款,也不是购买的那些美国国债。自然,也不是那些恨不得买下全世界的中国富人,他们只会更多让人看到贫富差距的拉大。

  国家形象,是看你输出了什么。这个输出,不是跑到美国搞个形象片,打个大幅广告,自然更不是做诸多“榜样”“楷模”系列片。就算自己的民众,也早已不是说什么信什么的年代。

  这个“输出”,细微而言,是看向国际“输出”着什么样的新闻。这个“输出”,其实是被动语态,因为你无法左右世界看你的眼睛。

  新闻背后体现的是社会文明发展状态。当有一天,当人们谈论我们国家所发生的大事,能想起的只是自然灾害,我想,散布海外的人们,就算仍有“捍卫”荣誉的责任感,令人紧张的“防御模式”也会自动解除。

专栏策划: 搜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