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吴仁宝“强人治村”模式不可复制

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基层权力的监督,究竟怎样实现中国乡村的良好治理,华西村到底是共同富裕的范本,还是集体农庄的虚妄,在剥离“吴仁宝”的个人标签后,华西模式能提供的范本价值究竟几何,值得今人好好掂量。

搜狐网特约评论员:李德民

  可能从没有一个村干部的去世让媒体如此高度关注。

  3月18日,原中共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因患肺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5岁。对这个被誉为“华西村最有名景点”的老书记逝世的消息,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

  媒体的关注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吴仁宝可不是一般的村干部,更不是个—般的农民,其知名度、影响力远远超过一些身居高位的官员,更超过一些大红大紫的明星。从干互助组、人民公社,到办乡镇企业,直到富甲一方,进北京城、进大会堂,同领袖握手、与领袖交谈,从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到江泽民时代、胡锦涛时代,直到今天,他是“代代红”,是“不倒翁”,更是在共和国历史上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

  可以说,吴仁宝缔造了一个“中国农民”的传奇。用当下时兴的说法,他做了一个中国农民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中国梦”。与他同时代、先他离去的中国传奇农民还有李顺达、王国藩、史来贺,还有更广为人知的陈永贵,一直干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如今健在还有位申纪兰老太太,八十多岁了,全国人大开了12届,她连续当了12届人大代表。这些农民,是传奇农民也是特色农民,一个农民能有如此境遇,也只有在中国,而且要在社会主义中国。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冒尖谈何容易!偌大中国,八亿农民中又有几人?

  因此,看吴仁宝,一方面不妨以邓小平的“猫论”论之,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他毕竟带领华西村奔小康了,而且富得流油。吴仁宝生前针对大家对华西村的争议就曾回应:“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要不然华西村也不会有今天。”

  他所指的华西村的“今天”,被不少人评价为“不土不洋,亦城亦乡”,的确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特色典范。

  但另一方面,即便华西村再有标本意义,再富得流油,也不可能“一俊遮百丑”。因此,在主流媒体大张旗鼓宣传吴仁宝的同时,可以肯定的是,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上还会有很多不同声音,对吴仁宝会有批评和指责,会有反思和“揭老底”,因为在他生前就已经有不少了。

  这不奇怪,如今是开放的年代,讲究辩证法、实践论、实事求是,“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今天,休说对吴仁宝,即便对原来高居神坛上的大人物,人们也要并也能评是非、论短长的。

  更何况,几十年来,吴老书记在华西也不可能没做错过事、不可能没伤过人。华西村的治村之路更是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虽然有其功绩,但其华西经验、华西模式并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以前就有人提出,“华西没有普遍的可复制性。1000人中,很难出现1个吴仁宝。”

  吴仁宝这种“强人治村”模式的背后,也是公众对于华西村村务、财务、基层民主等诸多问题的关注与疑虑。华西村毕竟不是吴仁宝一个人的“土围子”,从去年连吴仁宝的孙女吴芳任江阴市副市长也曾引发不小关注就可见一斑。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基层权力的监督,究竟怎样实现中国乡村的良好治理,华西村到底是共同富裕的范本,还是集体农庄的虚妄,在剥离“吴仁宝”的个人标签后,华西模式能提供的范本价值究竟几何,值得今人好好掂量。

  这些年来,“华西村”与“吴仁宝”都承载了太多,有争议也在所难免,反思是必要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必要的。如今,吴仁宝已去,华西村的一个时代也随之落幕了。明天的华西村会如何,只能让事实说话了。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