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也有春天,开禁变畅销书 【本期主持:王德民】前苏联不少禁书正在畅销世界,如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麦德维杰夫的《让历史来审判》、克拉夫琴科的《我选择了自由》、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等,禁书难禁,正如《Harper's Magazine》所言,它们就像猫一样,有九条命。 |
|
往期回顾
|
我自己打印的禁书在值得信任的朋友中流传:我的文学教授、我的英语家教、私下狂爱弗洛伊德的工程师邻居。这些人将书传递给他们的朋友们,那些朋友们也有打字机。这些稿纸,陪伴着我们,将大家牢牢联系在一起。它们教我诗歌;它们让我呼吸。它们证明了无论审查人员如何努力,手稿也没有烧毁。尽管库切写《家国之心》的时候,审查制度还在,但审查人员放行了该书,认为只有知识分子才会去读。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该书的文学价值,我们是否该感谢他们让该书出版?或许这是审查制度仁慈、但更危险的模式?为保护读者免受狂暴想象力冲击,那些坐在旁边、判决书籍命运的人;我们是否该宽恕他们?…【详细】
革命最激烈的时期,作者还是坚持自己的自由思想,在大学教授的《洛丽塔》等经典西方文学作品均为政府明令禁止的篇目,并在秘密组织的晨间与晚间的秘密读书会上引导她的学生们体会这些经典作品。在政府的高压下,甚至是警报声的伴随下,这些对于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让她的学生们愈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持的反抗,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在面纱和黑袍的束缚下,却藏着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最后也是最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详细】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虽然中国文革已经结束,开始了改革开放,但谈论性仍是一大禁忌,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样的小说,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被禁欲已久的知青们称为“很流氓、很流氓”的书。在那个年代,性不仅是一种文化禁忌,而且是一种政治禁忌,在中国,它从来都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青年读者们是拿它当作性启蒙教材来读的,因为被禁,才更激起大家对它的兴趣。郁达夫和林语堂曾把它与《金瓶梅》并论,具有时代和象征意义。80年代《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出版者曾受到处分,20年后它终于得以世界名著的身份出版,外媒评价它体现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详细】
中国几千年艺术史就是磨叽史,不敢直书帝王家事,藏着掖着还夸它是“春秋笔法”,没一幅直面社会现实的名画,画些云山雾绕的还说其实那是“写意”,写着写着发现逻辑狗屁不通断点太多,最后大家定义这是“留白”…春秋、写意、留白,影响了我们几千年,指导我们永往直前。导演越拍越古装了,大家都在装,而且不准现在装,得古装,这样很安全,可以过审,下一步只得拍元谋人河姆渡起源的电影了。我接触过很多导演很多公司,他们把酒言欢还对此自鸣得意,觉得自己政治上很成熟,把握尺度很老到,这其实是一个国家影视创作力的悲剧。中国电影的现实是:不可以有曼德拉,只可以有杜拉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