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安,名校旁听生
在北大和清华这两座校园里,栖息着数千个旁听生,生活困窘,前途渺茫。这些旁听生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不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有的为了考研,有的纯粹是求知,有的只想躲进这两座著名的象牙塔。 每个人来旁听的原因和目的都不一样,但是这种“我在此”的荣耀感是一致的,被知识包围的满足感也是一样的。【详细】 |
|
|
|
常俊曙:主业旁听
来自河南平顶山的常俊曙,小时的梦想就是考上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上高中时,我的成绩其实不错,但临场发挥不好,只考上了大专。”毕业后,他当过代课教师,也干过苦力。但始终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时间读书”。两年前,征得父母同意后,常俊曙揣着1000元钱来到北大旁听。【详细】 |
|
|
|
|
兼职做保安
一次在北大校园里,他问起一名保安员是否招人,于是成了北大的保安。北大红三楼一楼的楼梯间被一道半米宽的木门隔出来,里面不足4平方米,放一张床、一张桌、一把椅,这就是常俊曙的住处。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让常俊曙对现状很知足。每天下午5点至次日清晨,是常俊曙工作时段。“我喜欢北大,夜里在这上班,白天在这听课。”他说。吃住、读书、工作全在北大校园里,这里已经成了他的家,但是有的“家人”并不看好自己。 |
|
|
梦想搞学术
去年,常俊曙第一次考研落败,北大校园里一名保安员说,队里知道常俊曙在考研的保安员都会议论,“人家正式本科生都未必能考上,更别说他是大专毕业了。”今年1月,常俊曙第二次考研,报的是北大中文系。专业课全都及格了,但38分的英语成绩拖了后腿。“如果这次还没考上,就再考一年。”他的梦想是“考研,考博,最好以后能到大学里任教、搞学术。” |
|
|
施经军:心怀文学梦
43岁的北大旁听生施经军,当兵退伍后,考过公务员,应聘过报社,但限于高中学历没能实现。年轻时,他在老家浙江的村里办一份小报纸,受到省领导的接见,“小村里受大领导接见是很荣耀的事。”39岁那年,想为自己的文学梦最后一搏,施经军对妻子说:“如果我再不去北大,也许永远就没机会了,哪怕是去看一看也行,不然我死不瞑目!”【详细】 |
|
|
|
企业内刊编辑
施经军初来旁听的日子,租住在北大附近的一处平房,房租每月220元,只有5平方米,漆黑、阴冷,只能放下一张小床和一张桌子。那是房东家的储藏室,还用来养过狗。如今,施经军在北京找了一份企业内刊的工作,单位也给安排了住处,生活相对稳定。“单位的领导看过我写的文章,觉得我有才华,同意我和那些本科生一起被录用。”他说。2000多元的月薪,他把其中一多半寄给妻子,留下1000元用于生活。 |
|
|
努力应对孤独
虽然靠自己努力,他得到工作,但那些比他年轻、学历高的同事们并不怎么愿意接近,甚至排挤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外乡中年男人。“我喜欢在不同的高校旁听,一间教室几十人的‘大课’,没人知道我是谁。”这种群体性的陌生,让施经军坦然了许多,他主动和同学说话,向老师提问,课后通过邮件方式和老师沟通。他参加学校的英语沙龙、文学社,到国图听各种讲座,设法让生活丰富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