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华尔街:金钱帝国背后的人性秘密

   “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厘清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贪婪就是一切形式之所在。对于生活要贪婪,对于爱情,对于知识……贪婪激发了人类向上的动力。贪婪,你们记住我的话,不仅能挽救泰达纸业,更能挽救机制失调的美国。”23年前,电影《华尔街》中盖柯用一种张扬自信的语言表达出来,人们把贪婪看成了精明和智慧。只可惜贪婪并没有挽救机制失调的美国,反而令美国机制失调。【《华尔街》:人性的舞台
    麦道夫骗局败了,雷曼兄弟倒了,金融危机令华尔街成了政府开刀的对象,人们对资本的追逐反思了,于是《华尔街2》来了。盖柯重出江湖,对金钱的贪婪本性难改,老中青三代齐上阵,金融的诡诈刺激,暴富和衰落,一瞬间万亿资本的流动,就像一场数字游戏,在萧瑟的冬天再次振奋了资本的欲望,只是在花哨的金融技巧下是沉重的牺牲,对贪婪的救赎应该开始了……

奥利弗-斯通:贪婪已成游戏规则

    《华尔街2》是一个奇妙的三代人互相较量的故事,高登(盖柯)60多岁,布瑞登40多岁,雅各布20多岁,他们都想在这块财富馅饼里分到一大块,贪婪已成为所有人的游戏规则。高登本人就像一个高明的骑师一样,把一切玩弄于股掌之中,他和女儿、女婿之间都能发生金钱亲情纠纷,这一切对他不过是个游戏而已。人性是贪婪的,这使我们坐在一辆失控的列车上,面对一个疯狂的世界……【详细

迈克-道格拉斯:人性执着于贪婪,坏蛋成偶像

  他认为关键是人性本有贪婪的观念,比如拥有自己的房子。这个想法最初可能是你一辈子最大的投资,但最终它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你会为了买房做任何事,最终你就不得不为你的房子多付很多钱。道格拉斯在诸多电影中出演贪婪的坏蛋,结果却成了华尔街的偶像。有人正是看了他的《华尔街》而进入投行工作。一边是对狡猾恶棍的憎恨,一边却当作偶像践行模仿,这就是人性的纠结。【详细

华尔街众生相:为金钱生活奔波成为习惯

    荷兰摄影师莱尼尔·格里琛在纽约华尔街地铁站潜伏了整整7个星期,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来往乘客们抓拍下一个个凝固的瞬间。睡眠不足、忧伤、迷茫、不快乐、心事重重。这种种情形,我们早已熟视无睹。低迷中的我们都意识到了必须去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还有一点就是贪婪会导致人类的毁灭。正如《华尔街2》中的盖柯回归温情,但或许明天太阳升起,我们将为攫取资本继续奔波。【详细

 
往期回顾

夜空大师:华丽的气泡贪婪造

    奢华婚礼上的一个色彩斑斓的泡泡腾空而起,越飘越高,泡泡下方的高楼大厦呈现得清晰无比,华丽的气泡里充斥的是贪婪的本质。《华尔街》系列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所说:“我觉得贪婪成为人类动力的这件事跟圣经一样老,它是与生俱来的。现在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已经被合法化了,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正是人们越来越宽容地接受了贪婪作为人性一部分在金钱本位的社会里应该被合理化,甚至是合法化的理念,才会有了如今弱肉强食的金融森林,才会有了不择手段、见利忘义,不疯魔不成活的财富饕餮者,才有了将做一名“华尔街人”作为毕生奋斗目标的商业才俊,也才有了“金钱就像个婊子,永远不睡觉”这样奇怪但又贴切的比喻。不是我们失去判断力,而是贪婪太执着。【详细

谌毅兵:资本的成长与未来

   华尔街在不断为他人创造着财富,但又在不断地剥夺着他人的财富,华尔街在固守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但又在不断冲破传统的束缚。华尔街是矛盾的结合体,它在自身双面性的较量中,不断遭到毁灭,又不断得到重生。华尔街的生存法则是否就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华尔街是否因贪婪而生,又因贪婪而死呢?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政府对于经济的作用在广泛争议中前行,政府与市场也在反复较量中各自发展。对于华尔街金融界的批评,奥巴马说,“他们不仅是拿自己在冒险,还有我们的国家。”这是对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推波助澜者的不满和猛烈抨击。这是否表明,很多学者所分析和阐述的“美国政府和金融家利益一体,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强大助推美国强大”等结论并不一定成立。 【详细

王书亚:国家可以走多远

   影片杂糅了1981年的陈文成案和1984年的江南案。1981年7月,密歇根大学的数学家陈文成,常在美国华人报刊上批评台湾。他回台期间被警备总司令部秘密“约谈”,后猝死于台大校园。2009年3月,马英九就任“总统”后,指示“最高检察署”重新调查28年前的陈文成案以及林义雄灭门案。7月,“最高检”对涉嫌陈案的5位当年情治长官,作出了不起诉决定。当年国民党为什么一定要杀江南?因为假神需要不断地献祭。在一个专制时代,江南触犯的,不只是蒋家的政治利益;他的言论如滔滔江水,冲的是一个拜偶像的政权的龙王庙。我就想,媒体能否将一年大小事件挂号分科,看看这个社会走了多远。国家可以走多远,是一个令人害怕的假设。我们可以走多远,是一个温暖的邀请。 【详细】 

江平:我的法治观

  与法治息息相关的是宪政。宪政里面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两个,一个民主,一个自由。宪政作为宪法的核心理念,是评判宪法好坏的重要标志。而这个评判,就是靠民主和自由这两个基本的东西。民主讲了国家权力是从哪里来的。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制度,人民的选举权、监督权的有无,是评价国家权力的划分是否科学、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权力之间的分工制约,是宪政体制最根本的东西。自由是宪政的第二个核心内容。自由回答的是公民到底享有哪些权利、国家赋予了多大的保障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权利的保障,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当你的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国家会来保护你的权利不受侵犯。如果脱离民主和自由,或者脱离我们共同的宪政理念,再提依法治国,那就没有意思了……【详细

 
 

世界人口以未曾预见的速度老龄化,其影响是可怕的。正如菲利普-朗文在他的文章《再试想:全球老龄化》中描述的那样,“如此戏剧性的步伐,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将改变整个世界——从政治,经济,军事种种可能你想象不到的各个方面。”


图为2009年8月15日,大多数婴儿潮出生的观众在参加在庆祝伍德斯托克40周年音乐会。2011年,婴儿潮时期出生的第一批人将满65岁,由此将给美国的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安全带来巨大的压力。

图为中国重庆,妇女们成排而坐。预计截止到2050年,将有近4.4亿中国人口超过60岁,1亿人口超过80岁。不到三分之一的工人有退休金,虽然政府正在积极地努力安全而有保障的环境,然而中国领导人却担心由于人口老化而引发社会动乱的可能性。


图为一月份肯尼亚内罗毕贫民窟两名老年妇女正在等待她们的武术课开始。在肯尼亚,每5名成人强奸受害者中就有1名超过60岁。

图片来源: 搜狐大视野

 《人民自己》:宪法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一突破性地阐释了美国整个司法审查系统的著作中,拉里·克雷默揭示出,美国的建国者们曾经争取和创造了一个与当今美国人所认为的主流模式非常不同的系统,他们对公民的职责与权利曾有着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人民主权”不是一个抽象的历史概念,“人民”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在竞选辞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宪法意义的问题曾引起激烈的公开辩论,政府的行动也曾受到过欢迎或抵制。美国人曾将宪法视为他们日常生存和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法律以及政治意义上的主权是积极的,而不是抽象的。作者拉里·克雷默(Larry D.Kramer)是斯坦福大学法学院院长,理查德·朗讲座教授。【详细

雷默《不可思议的年代》如何面对不确定?

    库珀·雷默新著《不可思议的年代》阐明了一个简单而不普通的常识:“在充满惊奇和创新的变革时代,你需要像个革命者那样去思考和行动。”作者丰富的见闻,已经使得本书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次精彩的环球旅行:苏联大厦倾覆灰烬中西方人的错误味觉;美国对越南、伊拉克的拳脚相加和事后蓬头垢面的无功而返;日本企业家宫本茂在索尼和微软夹击下的绝地反攻;中国珠海军事博览会上神秘而又致命的小匣子;拥有交通工程博士学位的伊朗总统内贾德;热衷于为平民盖房子和通下水道的黎巴嫩真主党;关心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以色列特工头子;硅谷沙山街上并不看重技术因素的风险投资大师…… 【详细

 《外交与建筑》:没有比使馆更为复杂的建筑

   “没有比建造使馆更重大的政治活动,同时,也没有比使馆更为复杂的建筑”,如果能站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感悟那些象征国家形象和主权的外交建筑,你也许会感到:历史已不在时光的河道里随意流淌,而是被结实的水泥凝固在了可以被视觉触摸、被心灵感知的实体中。《外交与建筑——美国海外使领馆建造实录》就是这样一本用文图构建外交和建筑两大主题的专著。在简·洛菲勒的阐释下,外交不再是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也不是战场上的兵戎相见,而是化身为那些“象征美国民主和理想主义却又常被人们忽视的”外交建筑里的一砖、一瓦、一窗、一檐,在设计者的智慧和情绪及建设者的辛勤和汗水里灼灼闪光。【详细

《美第奇家族兴亡史》:文艺复兴生死之旅

    无论欧洲通史还是西方艺术史, 都不可不提到美第奇家族。美第奇家族自14世纪开始从银行业起家,它凭借其迅速扩张的财富、权力和激情,使佛罗伦萨成为欧洲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心。它有力地推动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把思想和艺术的光芒带给整个世界。从家族奠基人吉奥瓦尼开始,美第奇家族不仅资助了众多天赋异禀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人文学者和科学家的朋友。他们修建教堂、学院和图书馆,参与并资助绘画、雕刻、建筑、诗歌、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创作……历史的烟云散去,而美第奇家族的荣耀将永存于那些伟大的作品和思想之中。阅读这部传记,将会与书中人物一道,经历一场接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旅。【搜狐读书

 

陈百强:你烟雨凄迷,我偏偏喜欢你

    王朔愤怒地将四大天王归入四大俗之列,我们可能会缅怀陈百强,他在商业时代全面征服娱乐圈前夕飞向了那“烟雨凄迷”的国度,他还可以唱唱心里的感慨,留给世人优质偶像的形象。陈百强从艺十余年,出版了二十多张专辑,绝大部分销量超过“白金唱片”数字。他笔下的经典佳作包括《偏偏喜欢你》《梦里人》《对酒当歌》《喝采》等。听他的歌就是在听一段青春的励志史。 【详细

 

阿莱:最后的百科全书式学者

    莫里斯·阿莱(Maurice Allais)诺贝经济学奖得主,法国学者。阿莱的经济学研究可归纳为四大领域:关于市场的理论,关于资本的理论,关于风险决策的理论以及关于货币过程的理论。他还是物理学家,证明地球引力向量在任何地点远不是定常的,构成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挑战。阿莱在政治科学领域也有重要贡献,还写过历史学著作。他是在学术研究分工精细潮流下最后的跨学科综合天才……

 

始终保持学术上的独立性

    他提出的“阿莱悖论”,不仅构成当代行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而且极大动摇了居主导地位的“诺依曼-摩根斯坦”预期效用理论。萨缪尔森曾感慨:假如他的成果及时翻译为英文,足使一整代人的经济学研究路线完全改变。他的数理研究方法帮助阿罗和德布鲁严格证明了福利经济学第一和第二基本定理,为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他既不是凯恩斯主义者,也不是货币主义者,他反对将市场原则滥用于政治、法律、思想学术等领域…… 【详细

专题策划: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王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