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任志强,华远集团总裁,被人们称为“任大炮”、“全民公敌”。他曾声称“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质问他们“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回农村”,别人骂他,他也不管,因为“我是商人,不考虑穷人!”、“房价降了,房地产开发商有权不盖房”。不过,跟潘石屹、杨国强杨慧妍、朱孟依这些地产大佬相比,任志强撑死了也就算一种“小富即安”,他不是那种富可敌国的商人…【网友评论

  一个并不成功的企业家

他不是纯粹的学者,也不是纯粹的商人

    任志强抨击宏观调控,但是遇到房价下跌,他又大声疾呼政府救市;他尖锐批判政府控制土地是造成高房价的祸首,又同时主张“所有土地必须要先国有化之后——被地方政府低价征收、然后拍卖——才是合法的住宅土地”,反对民间的集体性土地交易。分析任志强的身份定位,可能就比较好理解这种“断裂”。也就是说,任志强非从纯学者身份,也非从纯商人身份发言,而是更多从这样一种身份发言:基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策顾问身份。【详细

任志强无力改变华远的身份

    从产权上看,任志强主导的华远地产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一家由西城区主管的国有企业。从资本走向来看,华远地产可能只是北京首创集团的一个小项目,没有首创的资本补给,任志强几乎什么也不能做,或者早就关门大吉了。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产权安排,还是资本来源,华远都是一家标准的国有企业,任志强纵有天大的本事,那种通过管理层收购将公司股权私人化的改制动作,他是想都不敢想。

任志强不想打造规范的现代企业

    任志强的确从来没有想过要把华远打造成一家规范的现代企业,恰恰相反,他一直在努力把华远培养成一家规范的国有企业并以此为荣。按照他本人的陈述,华远的起步仅仅叫做计划外全民所有制企业。这是一种奇怪的企业制度设计,靠西城区联社20万元借款起步,1992年华远的管理者们想买一辆公务用车,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编制。从此开始,不断奔走在各个主管部门之间,要给华远争取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国有企业身份。【详细

任志强主导的华远只是个小企业

    中国百年的企业史,从来就是一部制度决定命运的历史。由此,在当下一大串牛气冲天的房地产公司中,任志强主导的华远就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企业。从规模上看,华远地产进入不了房地产企业的前50名,他左右不了中国房市的大局,甚至连搅浑北京房市的能力也没有;而在个人财富层面,任志强主要还是靠工资和奖金。尽管他在自己的子公司里可能做了一些产权改革的尝试,但华远地产总体国有体制不变,下面再怎么修改,也不过是一种变相的“联产承包”。跟潘石屹、黄如论、杨国强杨慧妍、朱孟依这些地产大佬相比,任志强撑死了也就算一种“小富即安”,他不是那种富可敌国的商人。

  “官僚经理”缺乏当代企业家精神

任志强只是个围绕在利益周围的“官僚经理”

    自从奥地利学派将企业家纳入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世上就存在两种类型的企业家:一类是市场体系中的“企业家”,一类是官僚体系中的“经理”,前者是市场的产物,后者是政府的食客与傀儡。这样的分析简直是为古老的官僚中国量身定做。由于对分工缺乏认识,百年中国经济流变中政府一直是最大的利益集团,围绕在政府周围的企业家,事实上都是政府利益的寄生虫,他们胸无大志有奶就是娘,和一部分鼠目寸光的官员结合在一起,生理性地追求短期利益。官商结合成为中国经济演进的主旋律,百年间庞大的中国找不到一家像样的企业,更找不到一个具有充分自由市场精神的企业家。

“任大炮”缺乏企业家的改革精神和探索精神

    人们熟悉的1992年,是一个官员和知识分子纷纷下海经商的年代,现在看来,当初人们抛弃体制内的种种待遇,乃是为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做具体的努力,今天被普遍接受的“创始人制度”和“创始人期权制度”,将那一代人从所谓的企业原罪里拯救出来,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从此出现了一批具有企业家征象的人物,企业家不再完全是党和政府的附庸。作为一名企业家的任志强,本可以赶上这样的机会,但却反其道而行之,跟在国有旧体制的思路后面亦步亦趋,人们不禁要问,他作为企业家的改革精神在哪里?
    人们还记得,当年联想的柳传志先生也是靠中科院的借款起家,但却坚定地走向现代企业制度,今天的联想,不仅产权清晰,而且产业架构突出,完全是一副国际公司形象。相比之下,任志强和他的华远不仅仍然食国有企业制度之利,而且一直龟缩在西城区,龟缩在简单的房地产行业,公司产权模糊,产业不稳,品牌价值几近于无。人们必须再问,作为企业家,任志强的探索精神又在哪里?【详细

  一面是体制,一面是市场经济

“任大炮”的市场经济挂在嘴巴上

    任志强的市场经济只不过是那种挂在嘴巴上的市场经济,他一直是一名市场行为上的矮子,所以他选择用一张大嘴来博弈天下,用种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姿态来赢得满世界的骂名。这是一种人生的策略,至少到现在为止,任志强看上去成功,他日复一日的战斗在互联网上,熟练地使用博客和微博这样的工具,有一次他甚至提到要为自己高达80万的粉丝负责,看上去他似乎比20多岁的年轻人还要亢奋,或者是他终于体会到了某种广场上挥手之间的巨大满足感。

相信政策,一直都在呼吁救市

    任志强说有两个原因支撑他走到今天,第一是父母的革命价值观深深影响着他。父母一辈子献身社会主义革命,他们不允许他成为一个个体户,他们认为任志强在一个国有企业里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第二则是任志强曾经因为经济问题被收监,结果无罪释放,只是得了一个党内的警告处分,任志强很不服气,他说必须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要用实际行动彻底证明自己是没有问题的。
    潘石屹说,从任志强的的文章和观点看,他非常捍卫自由的市场经济。“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还是相信政府,相信政策。所以他把大量精力都放在研究政策,呼吁政府救市上面。这一点实际上他跟我完全相反。中国过去的五年时间,宏观调控、政府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非常大。可我觉得这个市场的基本面,最强大的力量,还是市场的力量,是供求关系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所以你看任志强的文章和他的精力、关注点,大部分都在政策上。”【详细

离开了体制,他可能什么都不是

    如果说任志强的父母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革命优势和道德优势,那么,任志强则在全面继承父母使命感的同时,又通过个人学习,取得了另外一种思辨优势。这正是任志强这些年风生水起的原因。
    一个有着红色贵族身份意识的体制内“经理”,一个试图重构个人知识谱系的体制内官员,他身处陈旧价值观和新鲜价值观的夹缝中,身处国有体制和私人经济的夹缝中,左顾右盼,四面出击。面对喧嚣的大多数,他是骄傲的、鄙视的,甚至有登泰山而小鲁之感;面对体制,他则是迎合的,巴结的,时刻准备为之奋斗。某种意义上,任志强像这个体制一样混沌,反过来,这个体制也像他一样无厘头。但无论怎样,任志强都必须和这个体制绑定在一起,因为离开了这个体制,任志强可能什么都不是。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罗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