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奇才”孙见坤博览群书,总分却比陕西一本录取线低6分,达不到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对他的要求,复旦8位教授联名上书陕西省招办求情,要求破格录取这名奇才,却被后者拒绝。一些人据此认为,招办食古不化,贻误“奇才”上进云云。其实,八位教授爱才之心完全可以理解,但这种拔苗助长、因一人而乱抡才大典的做法,却是不可取的…【详细】【事件回放】【网友评论】
真正的国学奇才要耻于“破格录取” |
“一考定终身”对所有人公平从世袭制到察举制,从科举制到考试院,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机制演变,始终遵循着由近亲繁殖到兼收并蓄、由不公平不公开的小圈子选拔,到公平公开的考试定终身这一原则,民国时代“五权”之一的考试院体系,和当代历经坎坷的高考制度,都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这一趋势,借鉴了其中可取的精神。尽管“一考定终身”本身有不科学、待完善之处,也的确会令某些“奇才”抱憾终身,但至少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 |
破格:奇才获利,制度被破 清末名臣左宗棠,他虽然弱冠即中举,却始终未当过进士,后来建功立业,官居极品,却始终以不得“正途出身”耿耿于怀,甚至上书朝廷,要辞官去参加科举,最终朝廷给逼得没法,送了个“同进士出身”的“荣誉学位”安抚,即便如此,左宗棠终身都以没考上进士为憾。 |
经验教训:破格最后变成特权 中国的高考曾人为中断了10年,所谓“听群众意见”的“工农兵推荐制”,最终成为特权私相授受的翻版,人才选拔一旦丧失了公平的标尺,所得几何,所失又几何?从这点上看,陕西省招办何错之有? |
离人才很远,离腐儒很近 |
国学也要与时俱进,奇才更应关注国事民生《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曾说过“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的区别,前者的标准是“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而后者则是“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用时代的语言诠释,就是国学也要与时俱进,“奇才”更应关注国事民生,经世致用。 |
前辈们的经验:广学而多才 历史上的“国学奇才”,大多并非纯粹关门做学问的人,而是有多方面的才能,广阔的眼界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如儒学宗师孔子精通六艺,娴熟外交和礼仪,在担任小司空和大司寇的短暂时间里,都做出不凡的政绩;奠定儒家“独尊”基础的董仲舒,靠著名的“白虎三对”起家,三次“面试”,所谈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政治、经济话题,后来担任江都相也政绩不凡;校注四书的大学者杜预号称“武库”,在政治、军事领域都有突出成就,更是西晋统一战争的实际决策者;学识超卓的苏轼对于时务、国政有独特见解,在地方官任上更能造福一方;“拗相公”王安石锐意改革,虽然保守争议,但即便政敌也承认他的政治头脑和才能。 |
孙见坤:多经历点风雨,没什么大不了他们的“国学”,并非仅仅埋头读书,寻章摘句,而是博古通今,关心时务,与时俱进,有用于世,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媒体报道可知,“国学奇才”孙见坤的事迹,只限于读了几千部古书,且对其中内容较为熟悉,不能说这不是一项专长,但仅凭这一专长,对社会的助益是有限的,“国学”也绝不是拘泥典籍、不通人情时务的收藏品,如果说孙见坤的确是“国学奇才”,那么,经受一些多方面的阅历、包括挫折阅历,又有什么不好、不对的? |
大学教育是公共资源,复旦教授岂能乱慷慨 |
高考是把一视同仁的标尺术业有专攻,高考虽然是一种有局限、有缺陷的选拔方法,但毕竟是一把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标尺,有些人才虽然是“奇才”,但天生不适合这种考试选拔的方式,如大诗人李白,大文学家蒲松龄,前者始终失意,靠“特招”当官,最终被证明的确不适合从政;后者一再落榜,直到晚年才混上个近乎“成人高考文凭”的贡生,他们在考试上的一再失意,并不妨碍其在特定领域(诗人、文学家)上的辉煌成就。【详细】 |
国学奇才破格了,放牛奇才怎么办? 高考是选拔人才“毛坯”的,说到底不是专为选拔“奇才”而设定的,孙见坤就算真是“国学奇才”,也不应在这个“广谱性”选拔机制面前,获得过多的优待——你是国学奇才,人家还是烹饪奇才、摇滚奇才、放牛奇才呢! |
若不能设立“国学奇才科”,不如来年再考八位复旦教授爱才之心完全可以理解,但这种拔苗助长、因一人而乱抡才大典的做法,却是不可取的,是因小失大、不顾全局的。如果真惜才,晚生后学有上中下三策,不妨一听:上策是上书教育部门,专设一门“国学奇才科”,专门选拔国学奇才,标准自定,毕业去向自理,如此则各考各的,标准明晰,互不相扰,皆大欢喜;中策是说服孙见坤端正心态,并在国学专业研究方面给予帮助,而不占用学校资源,不干扰正常高考选拔秩序;下策是帮孙见坤找几个好的辅导老师,认真复读,来年再考。 |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