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一点都不像电影里那样”
今年夏天,矿工女儿出身的刘杨怀揣着山西大同大学文凭和1000元人民币,信心十足地来到了北京。她在一个离奥运村不远的破败小区里首次遭遇现实,这里住着数万名年轻奋斗者,大多四个人挤住一个房间。刘杨没能在这里找到住处,她颇感失望,四周飘散着一股垃圾的恶臭气味,她生气地皱着眉头说:“北京一点都不像电影里那样。” |
|
|
|
|
来到一线城市,因为家乡生活无望
去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3倍。这样的差异——加上上海、天津及深圳等沿海城市惊人财富的诱惑——吸引着无数年轻大学毕业生奔赴“一线城市”。“与北京相比,我在山西的家乡感觉像是仍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刘杨的同学、现年25岁的李旭东说,“如果我留在家乡的话,我的生活将会空虚无望,郁闷沮丧的。” 他的父亲是一名蔬菜小商贩。 |
|
|
单靠努力无法逾越的障碍
许多新移民发现,令人更为沮丧的是那些单靠努力工作无法逾越的障碍。他们的本科学位——其中许多是从日益增多的三级省立学校获得的——未能给他们在大城市中挣得多少尊重。同时,作为农民或民工的子女,他们缺乏所谓的“关系”或人际关系这种至关重要的社会润滑剂,而中国财富新贵及权贵的子女们却大可靠着“关系”铺平道路。 |
|
|
|
“外地人”找工作比想象中艰难
在刘杨,李旭东及另外三位朋友来到北京不久,早几个月来的北京的袁磊便给他们的乐观情绪浇了第一盆冷水:袁目前仍然处于失业之中。接下来五个月的考验超出了他或者其他几位同学的预料。几个星期以来,李旭东接连挤进人流如海的招聘会现场,但离开时总是两手空空。招聘人员对他说,他的金融学文凭不管用,因为他是一个“外地人”,而他们不会信任外地人处理现金或知道公司机密。 |
|
|
无奈的工作:销售方便面
最后,李旭东和他的那些朋友勉强接受了一家方便面公司的销售工作。结果,他们低至1200元人民币月薪的起始工资竟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完成高得离谱的销售业绩。他们穿着印有“老云雪菜牛肉面”的紫色高尔夫球衫,每天工作12个小时,天黑后回到家里就吃一碗方便面。   |
|
|
|
尽管艰难,还是要坚持下去
11月份,离开方便面公司的刘杨没有找到工作,终于选择返回家乡。留下来的还有袁磊、李旭东以及他们两人的女友。在一次晚餐时,他们四人抱怨起了北京人的刻薄,高昂的生活成本,还有他们那无聊的工作。尽管如此,他们都发誓要坚持下去。 “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现在我唯一的遗憾是,我在大学的时候没有更加尽兴地享受那段时光,”小袁同学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