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他信为何让泰国政府坐立不安

   近日,《光明日报》刊登署名李晓燕的文章《明末清初闭关政策之我见》,为明末清初的闭关政策辩护,认为过去历史学界对明末清初闭关政策的负面评价,有“拔高其历史作用之嫌”。作者称:“明末清初虽然实行了闭关政策,但其主要目的是扫除有害于王朝统治的外来侵略势力和国内反朝廷势力,是一种政治乃至文化自我保护措施。”虽未至于赤裸裸地为闭关政策翻案,但其同情之意,溢于言表。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为闭关政策的辩护乏力而乏味,而且存在一些逻辑推理问题与史料运用问题,姑列于下。 【详细】【网友评论】【相关阅读:明末清初闭关政策之我见

  论据上站不住脚

番邦现殖民侵略本质,郑成功作乱清廷闭关?

   文章说:“首先,明末清初的闭关是一种政治乃至文化的自我保护措施。当时实行闭关政策,其主要目的并非彻底隔绝本国与外界的联系,而是为了抗拒危害明清王朝政治统治的外来势力和国内势力。”其论据一是强调外人“殖民侵略的本质”,二是论及郑成功势力对清廷的威胁。在我看来,第一个论据不太成立,第二个论据则未够充分。

“殖民侵略”实乃夸大

   就第一个论据言之,外人前来“殖民侵略”,合理的方式是还击,如果力不从心则应寻求更合理的中西交通方式,而不是干脆关上贸易之门。有论者指出,防卫侵略绝不等于闭关,只是由于清廷将防卫措施同闭关政策结合起来,才使人混淆了二者的区别。闭关既不是防止侵略的必要手段,更不是防止侵略的有效办法。而在我看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明清外人对华自由贸易中的“殖民”、“侵略”与“掠夺”成分,很长时间内是被官方史学和民族主义者夸大了,而海盗袭击与正常贸易的区别,也被混淆了。除了台湾以外,至少在1845年之前,中华帝国版图内并未有哪个地方被西洋人殖民过。再简单举个数字,据学者刘军统计,自16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的280年间,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约有6亿两。中国在海外贸易中未必总是“被掠夺”,由此略可窥之。

所引史料随意任性,语焉不详

    就第二个论据言之,郑成功的威胁只是清初海禁的一个因素,只能解释福建地区的海禁,而不足以解释广东地区的海禁。依照学者顾盼的研究,广东地区的海禁,实有抑制平西王地方财政实力之深意于其中。顺便说一下,作者在此段引用清人笔记为证也不太妥当。所引材料无非是说清初的海禁政策,放着《清世祖实录》、《清圣祖实录》不引,却引一个无论从权威性、连贯性、系统性等方面,均不能超过《实录》的笔记,即使不被斥为炫技,也至少难逃随意任性之责。
    说回来,无论闭关是为了抗拒“危害王朝统治的外来势力”,还是“国内势力”,均只能证明闭关在清廷立场上的“工具理性”,而无法证明其历史正当性,也不能构成对学界长期负面评价闭关政策的反驳。

“清廷闭关并非铁板一块”是作者选择性失明?

   文章又说:“清政府的闭关并非铁板一块,海外贸易并未完全中绝,特别是当威胁其政权稳定的障碍被消除以后,便迅即恢复了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但这“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是何种交往,作者语焉不详。在文中,作者只列举康熙二十二年之后海禁松弛的举措,却对康熙五十五年之后严管海上贸易的系列政策视而不见。顺便指出,作者文中“根据日本长崎交易所的统计,1684年到日本的中国商船为26艘,1685年为85艘, 1686年为102艘,1687年为136艘,到1688年,则增至194艘,5年内就上升到了7倍以上”一段,全抄自学者韦庆远的论文《论康熙时期从禁海到开海的政策演变》,几乎一字未易。作者却对韦庆远此文指出的康熙晚年趋向严厉限制对外贸易只字不提,自然也不会提及康熙五十六年之后的严禁与南洋通商。作者是选择性失明?还是根本就不具备起码的阅读能力?不好诛心,只能存疑。

“广州十三行制度”即清廷绞杀自由贸易之证

   事实上,清政府或许曾“迅即恢复了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但却更迅即地切断了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闭关顶峰在乾隆二十二年来到。当年,清廷下令:“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这意味着只开放广州一处为贸易地。而大约发端于康熙朝的广州十三行制度,其实质则是官商垄断,天然具备绞杀自由贸易的功能。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请制订《防范夷商规条》,确定“防夷五事”,使闭关政策成为定制。嘉、道两朝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多限制,直到1840年,始被外人的炮声轰碎。而这种种闭关锁国之行径,均可追溯自明末清初的闭关政策。

以“明史”证“清策”是何理哉?

    最离谱的一段出现在文章结尾,作者称:“其三,明末清初虽然实施了闭关政策,但中日贸易关系却得以迅速发展。”之后列举的却全是1644年(明亡)以前的材料。所谓“明末清初的闭关政策”,主要指起自顺治,由康熙继承的海禁政策,那跟明朝的中日贸易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做,难道是要证明,清初的海禁政策实施之后,明代的中日贸易关系却迅速发展?这就好比基因学家做实验,弄了只鸡去查DNA,然后证明狗的基因突变。呜呼,是何理哉?是何理哉?

  思想上胡说八道

天朝“地大物博”闭关说属无稽之谈

    文章说“明末清初之所以能够实行闭关政策,重要原因也在于中国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这差不多是翻版乾隆皇帝的思维。但作者应该知道,她文中屡次提及的康熙朝的中日贸易,主要原因正是中国国内产铜不足,必须到日本采购大量“倭铜”,东洋航道的实质,乃是中国财政金融不可或缺的供给线。进言之,即使天朝当真地大物博,啥也不缺,也不构成闭关政策的合理性。西方近世之海上列强,从荷兰、西班牙到英国,哪个物质技术基础不雄厚,哪个又闭关锁国了?如果闭关锁国,这些强国还可能成其为强国吗?

“落后就要挨打”源自“落后而不自知”

   要之,闭关锁国的根源,在于天朝自大的传统文化心态,独裁专制的中央集权,重农轻商的积习,愚民治国的帝王术,而其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停滞的恶果,是谁也无法为之开脱、翻案的。“落后就要挨打”,虽然打人者未必无罪,但是,谁叫你先蒙上眼睛,堵上耳朵,捆上手脚,再转过背去,拿臀部对着世界,落后而不自知呢?

鼓吹闭关锁国,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

    在当今中国,为闭关政策鼓吹或翻案的倾向,尤其值得警惕。须知,在极端民族主义与民粹幻觉的气氛下,以类似“扫除有害于王朝统治的外来侵略势力和国内反朝廷势力”这样的说辞推导开来,岂不是要得出“应该重拾闭关锁国”或者“有限封闭”的荒唐政策,开历史倒车?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李蕴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