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姚是北京某高校2011年应届硕士毕业生,目前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每月平均税前收入约7500元,除去各种开销后,积蓄不到工资的一半。他说,生活在北京让他觉得很没有安全感,就算加工资,也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
月入7500元,还没有安全感,这话听起来多少有嫌夸张。即使北京居大不易,生活成本很高,但月入7500元怎么也归不到低收入行列,要知道去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2903元,月入7500元是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倍还多。从该报道来看,月入1.5万元的毛女士,收入比小姚多一倍了,但她同样很焦虑;更有甚者是毛女士的老板,年薪50万元,依然要为孩子的奶粉钱拼命。所以说“月入7500元没有安全感”,这样的说法不免让人莫名其妙,月入7500元没有安全感,月入1.5万元还是没有安全感,甚至年薪50万元了还是找不到安全感,那只能说明,所谓“不安全感”并非来自于收入水平,而是来自于收入之外的其他因素。
中国古代思家孟子曾论述过“恒产”与“恒心”的关系,孟子说,老百姓如果没有“恒产”,就不会有“恒心”。“恒”是什么意思?是持久、持续、常态的意思,“恒产”就是可持续的财产,“恒心”就是可持续的安定感、安全感。财产未必要很多,当然要足够满足生活保障,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但可持续最重要,那么月入7500元的小姚,月入1.5万元的毛女士,年入50万元的毛女士的老板,他们的不安全感,并非缘于收入不够高,而可能缘于收入的不可持续。
当然安全感并非全由“恒产”决定,对于恒产与恒心之间的必然联系,需要用现代的思维重新诠释,不妨将“恒产”的概念放大,财产固然是其主要内涵之一,财产之外还有权利状况、生活环境、福利保障等等,这些因素都应包含在“恒产”这个大概念之内,这些因素都与一个人的安全感息息相关。
我想如果不提小姚的月入7500元,只提他的“没有安全感”,恐怕不少人都会感同身受,不安全感不是因为眼下收入低,而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对于未来缺少信心。所以有人年入50万元了,她还是要拼命挣钱,在她看来,这是她把握未来的唯一途径。当她这么拼命而且一直焦虑着的时候,对应着的则是政府职能的缺位:政府给未给我们公民一个价廉物美的医疗、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居者有其屋哪怕只是一个斗室呢?政府给未给我们每个人一个对于未来的信心?恐怕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