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搜狐评论 > 时政评论

“保护性拆除”岂止是笑柄

2012年02月17日18:42
来源:南方报网

  “保护性拆除”岂止是笑柄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余声未了,网曝蒋介石的重庆行营也被拆了。当地文管部门回应,这是“保护性拆除”,将尽量保留精华,在原址原貌复建行营。

  维修性拆除、保护性破坏……寄寓在这些句式之上的,是令人痛心的冰冷现实:当“文物保护”的光鲜名义,沦为实质性破坏的掩体,这岂止是笑柄?

  厚重的历史承载,在政绩“推土机”下,被碾作尘土。舆论激愤,多顺承着“珍藏文化”的主张;权力意志压根就不在同一频道,行为初衷往往是绩效追求,而又总能搬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自我漂白。

  保护性拆除,无非是卸责式话语的标本。其逻辑上的悖论,一戳击破:保护与破坏,难道是“同义语”,可轻易转化?果真如此,那“廉洁式腐败”“公平性歧视”等造句也并无不妥了。

  “保护性拆除”的文本错误,也许并无多大上纲上线的意义。拆而复建,或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不乏善意。但“拆除—重建”的举动,置于现实,委实让人猜疑。无视规律的“保护”,会造成实质性破坏。更何况,“修缮为主,拆建为末”是文物保护上的通识。就算重建后的“文物”再绮丽,也是赝品,跟历史价值无关。倒是在“非拆不可”前,文物修葺何以荒废,以至遗址到了残破不堪的境地值得追问。

  鲁迅曾言“墟社稷、毁家庙者,正多无信仰之人”,一语道出强拆者们的症结——正因欠缺对文化的尊重信仰,他们才投机钻营。而保护性拆除等词眼,不过是一种“遮丑”的表达罢了。■佘宗明

(责任编辑:UN98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