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乱象的背后不能排除地方保护作祟——宰客虽然名声不好,但可观的经济数字的“诱惑”则是没几个人抵挡得住。消费者不是待宰的羔羊,也不是“人傻钱多”的“冤大头”。诚信经营,明码标价,严格监管,对所有旅游景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根基。
1月28日“在三亚吃海鲜,3个普通菜被宰近4000元”的微博将海南三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当地努力调查取证、表达歉意,且声称将对宰客商家“一次性死亡”等,但媒体和公众似乎不太买账。连日来,各路记者分赴三亚,亲身体验、调查着各种“被宰”。三亚仿佛被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乱象一步步被揭示出来。
据2月5日《广州日报》报道,出租车司机、摩的司机以带客到海鲜大排档的方式收取回扣,这成为当地公开的秘密,回扣额为每单30元或餐费的40%;同日《新京报》的报道称,网友“山鹰加错”晒其在三亚福冠海鲜酒楼的消费单据,20余道菜共消费7997元,其中酸辣土豆丝(中量)57元,肉末四季豆(中量)87元……越来越多的天价账单和挨宰经历被晒,越来越多的潜规则、公开的秘密浮出水面,公众的愤慨与叹息交织:三亚这座国际旅游岛的乱象还有多少?
焦点之一是被爆出的离谱的价格。记者调查显示,三亚市场土豆价格每斤最高2.5元,饭店里一盘土豆丝却卖到57元,中间利润畸高;酒店里平时最便宜的标间由每天800多元,涨到每天3000元;打车,司机说只提供整天包车,1天400元,不包没关系,有的是“冤大头”……旅游景区的物价偏高,百姓不是不知道,可也不能“偏”得过于离谱,游客真成了“唐僧肉”?
焦点之二是被爆出的完整的宰客链条。游客一踏上三亚地界,从打车到住店,从吃喝到游玩,每一个环节都有商家守着,环环相扣——你坐上我的车,就成了我案板上的“肉”,我向游客推荐大排档、酒店、导游,当然都不是免费的,这是“一条龙宰客”。
此外,还有公款消费的迷雾。如果说到海南旅游的公职人员都是自掏腰包,百姓恐怕不信。那么,三亚的旅游消费中,公款消费占了几成?公款消费的不差钱是否成了推高海南节日消费的一大原因?是否助推了宰客恶习?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种种乱象实际上指向的都是管理乱象。调控物价是管理问题,商家串联是管理问题,消费者的权益没有保障还是管理问题。海鲜新不新鲜归质监局管、价格公不公道归物价局管,商家是否明码标价归工商局管,发生在景区的问题可能又归旅游局管,如果消费者想维权,先要把这些部门的职权划分搞搞清楚,否则很可能会被“踢来踢去”,最终不了了之。
如此之多的乱象被揪出,当地管理部门若说毫不知情,恐怕没人相信。管理乱象的背后不能排除地方保护作祟——宰客虽然名声不好,但可观的经济数字的“诱惑”则是没几个人抵挡得住。
“三亚之乱”仍在一点一点被披露出来,这对当地而言未必是坏事。因为人们寻求真相的过程,即是追本溯源、寻求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三亚一地的问题,其它一些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的宰客现象。出来“宰”,总是要还的——三亚今天的问题和遭受的质疑,对其它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来说,应该是一种警示。
消费者不是待宰的羔羊,也不是“人傻钱多”的“冤大头”。不要以为抱着旅游资源的“聚宝盆”就可以胡来。诚信经营,明码标价,严格监管,对所有旅游景区而言,无疑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