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评论 > 观察家

刘娜:刘志军给铁路留下多少疑问

2012年01月11日14:4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娜

  京沪高铁2011年6月30日正式开通,在运营后半个月内就发生了数起“意外”;7月23日发生的D301追尾D3115造成重大伤亡事件,更让人们对高铁质量产生了质疑,并开始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我国高铁从酝酿到发展的点滴滴。

  4天3次故障

  2011年7月10日,山东省境内出现9风雷雨天气,京沪高铁曲阜东至枣庄间下行线接触网发生故障,导致19趟列车晚点。其中,由北京至上海的G151次列车延误长达173分钟。

  G151上的一位乘客这样回忆当天的情景: “下午从北京南站出发,应该晚上9点到上海谁知途中遇上了雷雨,列车突然停在滕州东站附近,接着就断电了,车厢里一片漆黑,空调也停了。大概丙个小时,列车重新开动。一路上多次经历断电、复电,走走停停,到上海都快晚上12点了。郁闷的远不止G151车上的乘客。仅过了两天,京沪高铁在安徽省境内因电网故障停运,导致至少11趟列车晚点,3趟列车迟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13日,由上海虹桥开往北京南的京沪高铁14次列车再度因故障中途换车续行……

  4天内发生3次故障,京沪高铁引发了国内媒体的批评潮:“故障究竟是何缘故?为何在试运行中没有检测出?”“连着广大乘客利益的京沪高铁容不得半点差错的存在。如果带病运行,就是人为地制造故障,必须严查严惩。

  体制与人的原因

  面对国内外的质疑,7月14日,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解释了3次故障的技术原因。它们分别是:接触网附加线烧毁;动车组后受电弓损伤,以及动车组牵引变压器中的电线接触不良。

  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一些专家谈到了一些体制和人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认为目前高铁事故频发,是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大跃进”式发展铁路留下的“后遗症”,刘志军片面追求高铁发展速度,其中“添加了太多的个人功利色彩”。

  曾参与高铁项目规划的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与刘志军“比较熟”。在他眼里,刘志军“虽然也有肯干、不服输的一面,但太过于冒进,在铁路建设发展上存在一些决策不科学的地方”。王梦恕举例,中国第三长铁路隧道、位于甘肃的乌鞘岭隧道,就是刘志军上台后追求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原先的工期是4年半,后来被压缩到28个月。结果,不合理的工期不仅造成5亿至6亿元的巨大浪费,还导致环境的破坏和严重的质量隐患。

  “刘志军这种冒进的心态也体现在京沪高铁的建设上。”据王梦恕介绍,国外的高速列车往往需要经过3到5年的实际运行试验才能投产,而我国时速380公里的动车只研究了一两年就开始批量生产;国外修建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铁大概需要10年左右才能完成,而京沪高铁从动工到建成通车仅用了3年。

  周翊民曾任铁道部前副总工程师、科技司司长、高速办副主任,几乎全程参与了京沪高铁的论证、科研立项。他说,2003年,刘志军上台后,表面上“不吭不响”,私下却让铁道部研究轮轨技术,并用“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等称谓作掩护,曲线推动了高铁的发展。

  刘志军在任期间,中国高铁走的是先引进外国先进设备、技术,再自主研发、创新的路子,高铁发展几乎可以用“狂奔”来形容。

  运行于京沪高铁上的动车组CRH380,原型是从国外进口的。虽然外国公司的原型车在实验室中可达到时速400多公里,但转让方与铁道部签约时,合同上明确规定,他们转让的车最高运营时速是300公里,留出了一定的“安全余量”。刘志军却提出,要让车速达到350甚至380公里,这实际上是吃掉了“安全余量”。一旦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一些专家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也不止一次提出异议,但都被刘志军压了下去。

  倒在“潜规则”上

  刘志军1953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鄂州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文化的他从一名铁路工人干起,历任武汉铁路分局局长、郑州铁路局副局长、沈阳铁路局局长、铁道部副部长。

  2003年,刘志军出任铁道部部长,并在这一位子上干了8年。对刘志军而言,高铁是这8年来的最大亮点,但光鲜夺目的政绩背后,暗藏的工程建设和物资设备采购“潜规则”,最终将他拖下了水。 2011年2月12日正午时,铁路系统局级以上干部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海关总署原署长盛光祖被宣布调任铁道部党组书己。两个小时后,新华网发布了刘志军接受调查和被免职的消息。

  据知情人士透露,刘志军被调查前后,铁道部若干负责高铁项目的官员也曾被带走问话,可能涉及高铁建设工程招投标中的经济问题。对刘志军一案,比较流行的说法称,他是被“丁书苗案”及“罗金宝案”牵连出来的。

  丁书苗1955年出生,山西省晋城市人,山西博宥集团董事长。接触过丁书苗的人说,她最大的本事是能拿到车皮,这得益于她搞定了“山西铁路的大人物”罗金宝。

  罗金宝1956年出生,是刘志军的“嫡系,曾任大同铁路分局局长、太原铁路局党委书记。据公开报道,早在2000年,在罗金宝的引见下,丁书苗认识了时任铁道部副部长的刘志军。同年,丁书苗成立了博宥集团,涉足高铁设备、影视广告等诸葛亮多投资项目。此后,博宥集团几乎垄断了中国高铁的声屏障项目,而这背后,是与刘志军扯不清的利益关系。

  “铁老大”的困境

  一、高负债。高负债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一大问题。由于建设标准较高,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建设成本是普通铁路的3倍左右。

  2008年末、2009年末、1010年末,铁道部总负债分别为8684亿元、13034亿元、18918亿元。2011年一季度末,这一数字达到19836亿元。“部分高铁项目建成后出现了客座利用率较低、线路大幅亏损的现象,连巨额利息都难以偿还,更不用说偿还投资本金了。”

  二、铁路系统的腐败。铁路系统的腐败则是中国铁路系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铁路系统腐败频发,在于垄断和封闭。“铁道部因为集中了"公检法军事"(公安、检察、法院、军事、事业单位)多个系统,对外开放先天不足,外部监督根本进不去,被称为"铁老大"。

  由于铁路建设多是大项目,涉及资金数额巨大,一些官员在铁路建设过程中经不起诱惑,容易进行利益交换。这使得铁路系统发生腐败大案、要案的几率比别的部门高。”

  铁路系统的一些投资项目,表面看来有完备的审批程序和招投标规则,但在垄断而封闭的体制下,一些内部官员依然有可能利用制定和执行规则的便利谋取私利。他们向下属打招呼帮助特定单位中标,并索要提成,或者利用主管工程的优势,直接把一些项目交给自己内定的施工单位。这些已成为一些官员违法的常用手段。

  刘志军问题带出的官员

  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

  现年55岁的张曙光是江苏溧阳人,案发前任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运输局局长,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副总设计师。

  张曙光曾经工作过的铁道部运输局,在铁路行业可谓大权独揽:该局一方面负责高铁技术引进。早在刘志军出任铁道部客车处处长之前,时任运输局装备部客车处处长的张曙光就曾因滥用车辆采购权,受到铁道部纪检部门的查处,还因此被降职,“发配”到沈阳铁路局任局长助理。直至2003年刘志军上台后,他才被重新起用。

  2004年,中国高铁引进谈判开始,张曙光既是谈判的主持者,又是中方首席谈判代表,被称为“高铁第一人”。因此,张曙光的问题可能出在高铁装备的引进环节中。

  呼和浩特铁路局局长林奋强、副局长马俊飞:

  林奋强是福建福清人,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曾任福州铁路分局副局长、南昌局副局长。林奋强和刘志军私交不错。林奋强被调查,一来是受刘志军牵连,二来是自身的经济问题也较严重。

  南昌铁路局局长邵力平:

  邵力平生于 1954年1月,2008年出任南昌铁路局局长。在1984年到1991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刘志军在武汉铁路分局工作,是时任武昌火车站站长的邵力平的上司。期间,刘志军因收受铁道部武汉物资处行贿的一套住房被查处,曾让邵力平出面作伪证,最终逃脱了惩罚。因此刘志军对邵力平心怀感激,后来举荐他当上了武汉铁路分局局长,并一直加以提拔任用。

  不仅如此,刘志军的胞弟刘志祥在武汉铁路系统任职期间,也受到邵力平照顾,二人私交甚好。2006年4月,刘志祥因故意伤害、贪污、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死缓。有人认为,邵力平出事,可能是刘志军案发后重查刘志祥案,翻出了“旧账”。

(责任编辑:UN84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