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评论 > 社会评论

徐立凡:基尼系数“脱敏”,有助收入分配改革

2012年01月06日07:45
来源:新京报 作者:徐立凡

  数据越不透明,公众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敏感度就只会越高,而判断也会趋于感性。相反,定期公布基尼系数还有利于吸纳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进程。

  据《时代周报》报道,2011年年末,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将公众的视线再次聚焦到了衡量收入分配差距大小的基尼系数上。报告指出,“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

  “略高”这样一个模糊表述,提醒了人们:自2004年公布中国基尼系数为0.465之后,再也没有见到国家统计局公布过基尼系数的具体数字。

  一连数年没有发布基尼系数,客观上可以找出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在现有城乡二元经济形态下,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差异很大,这种情况降低了基尼系数的适用性和参考价值。此外,由于城乡居民的住户调查尚未一体化,数据无法接驳,基尼系数只能估算而难以精确。而随着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和隐性化,统计的成本和难度还在增加。

  统计困难和精确度问题,也是统计部门对“停止公布基尼系数”给出的解释。应该说,这个理由有道理。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哪怕是估算的基尼系数,向社会公开,也有正向意义。

  从社会效应看,作为直通社会大众观感的一项经济数据,基尼系数的高与低,都不会降低公众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的高敏感度。数据越不透明,公众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敏感度就只会越高,而判断也会失于理性。这意味着,人们对于自己的社会阶层的判断趋向失真的可能性反而会增大。

  从政策效应看,定期公布基尼系数,有利于吸纳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进程。目前,关于收入分配改革,已有了“限高、扩中、提低”的总体思路,让基尼系数透明化,有利于形成改革合力,提高改革速度。最近,PM2.5正式纳入法定监测范围的事例,已经展示了官民协调互动的有效性,这是可以借鉴的路径。

  而且,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数目字管理。成熟的管理,一定是建立在较为透明的数据基础上的。这也就要求,统计部门理应在改善统计方式、统一调查口径等方面先行一步,建立可定量研究的总体基尼系数模型,为更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从根本上说,即使基尼系数及其所凭借的理论存在某些天然缺陷,也不能因此忽视其总体价值。

  人们关注基尼系数,实际上就是关注社会的长远稳定性和财富分配的可能平衡程度,就是关注自身及同一阶层的改善空间到底有多大。仅从这个角度说,公开基尼系数,至少可以显示决策者正视收入分配失衡问题,以及大力改进民生的决心和勇气。这种姿态,本身就是对于公众期望的正面回应。

(责任编辑:杨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