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评论 > 社会评论

唐学鹏:缓解血荒需要打消“血疑”

2011年12月16日10:27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唐学鹏

  据卫生部数据,中国人口献血率为8.7‰,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的标准。

  近日,卫生部部长陈竺捐献血浆时呼吁全社会踊跃无偿献血,来缓解越来越严重的“血荒”问题。近年来,中国临床血液需求快速增长,而无偿献血基础却越发薄弱。据卫生部数据,中国人口献血率为8.7‰,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的标准。

  为什么出现缺口越来越大的“血荒”?相关部门的说法是中国人的奉献精神不足、认识上有误区。据说有人提出一种方案,是要恢复过去的“献血层层摊派制”,比如将献血指标分解到国企和事业单位。但是,既然是自愿献血,强制或者摊派的方式就是不可取的。

  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温州动车事故之后,“献血队伍长龙”击碎了奉献精神不足的说辞,中国人是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更真实的原因是,一部分民众对献血非常疑虑,所谓“血疑”:害怕献血不安全,过程中针头不干净,可能会造成感染;又担心血站暗中倒卖血浆,从中牟利;另外,对献血是否对身体完全无恙甚至有益也心存疑虑。的确,有体质因素造成献血后身体长期不舒例子,但在献血过程中却没有被充分知会。

  除了献血前的“血疑”,还有“制度性贫血”的问题,比如现行《献血法》规定,献血之后可以终身免费输血,但现在的情况是,血浆可以免费,但输血前的检测,存储,分离和运输是收费的,而且价格很高,跟血浆不是免费的情况相比,总体费用相差甚小,即血浆费用在输血总成本的比重不高,造成“献血证”的保险功能并不十分明显。另外,献血证虽然全国通用,但很多省份之间却不通行。比如,广东献血、安徽输血,最终还要去广东报销血浆费用,这种不方便也足够让人打退堂鼓。

  所以,要解决“血荒问题”,不仅要修复“制度性贫血”,更要打消“血疑”。要知道,“血荒”最终还是依赖无偿献血机制,而不能通过“有偿”的价格机制来提高供应。社会学家迪特马斯已经分析过所有国家的献血历史,得出结论是“自愿无偿献血是最优的”。我们用经济学来复述他的分析:献血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即无法将那些需要钱,但血浆有问题的人用低成本的方式剔除出去,而自愿无偿献血则解决了这一点,自愿意味着对身体的自信,无偿则意味着没有扭曲激励的可能,这大致能够维护血浆的干净。

  献血者这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大致解决了,但献血者面对的是抽血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这就是“血疑”问题。我们提出一种创新思路来设计合理的献血方式化解之。比如,献血不仅会得到“献血证”,有时候也得到象征性的几百元营养费(这不是血浆的报酬)。那么,是否可以用“礼物模型”的方法论将后者实施一定的转化?我们认为,为了感谢无偿献血,可以献血时提供一次免费套餐体检,设定为较高等级的套餐,抵消掉营养费。这相当于对献血的“礼物交换”。

  首先,它解决了“血疑”中的场所疑虑,因为这意味着献血不是在封闭的血站车上,献血者担心设备的干净程度,而是在有设备标准的医院。另外,身体有不适,可以实施相应的护理,献血者的心情会安定很多。而在献血车上,一般观察10分钟,就让献血者走人;其次,将献血同体检捆绑,它会让献血者觉得,自己是做检查的时候顺便献血。尽管人们每年都会例行体检,但很多体检是很简陋的,献血使得年体检的密度上升,并比例行体检有更多的项目,人们不会觉得这是“多此一举”。更重要的是,体检的过程可以预先查出ALT升高的情况,降低献血之后的血液报废,从而提高了献血的效率;再次,这还改变了血站的管理链,让血站驻医院体检部,重新构造了血站的业务流程。这其实是符合目前的用血流程的。因为大量的血浆都是输送给医院的临床治疗。将“献血和体检捆绑”的方案,使得血站直接派驻到医院,血库与医院合作,这降低了输血前的检测,存储,分离和运输费用,也就是说,它实质性地降低了用血成本。

(责任编辑:UN84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