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非新闻文章

马克.奥巴马:我永远是局外人

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马克.奥巴马
2011年09月08日05:15

  他曾因为哥哥的当选而备受困扰,并一度对所有媒体敬而远之。即使是在上海宣传他的新书《从内罗毕到深圳》,从现场宣传展板到小说的封面和内页里,都看不到“美国总统弟弟”的宣传字样。“我很敬佩他在高压下还能保持镇静和坚持,我为自己叫奥巴马而骄傲。”马克·奥巴马·狄善九在接受了《外滩画报》专访时说。

  棕色皮肤,黑发,黑眼睛,脸庞瘦削,身材高大而结实,眼前这个中年男子酷肖美国总统奥巴马。他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马克•奥巴马•狄善九(Mark Obama Ndesandjo)。

  虽然与美国总统共享着“奥巴马”这个姓氏,但更多时候他是另一个奥巴马:戴民族特色的头巾,用右手写字,穿唐装,说中文,精通书法⋯⋯

  2002年,马克•奥巴马因为9•11事件后美国经济不景气而失业,他到深圳一所学校教书,并从此定居在中国。三年前,他的哥哥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中国藏着位美国总统亲戚”的消息不胫而走,打破了马克的平静生活,但他始终讳莫如深,对所有媒体一概避而不见。

  8月17日,戴着标志性黑白花纹民族头巾,穿着深色唐装的马克•奥巴马带着他的半自传体小说《从内罗毕到深圳——一个美国人的东方罗曼史》出现在上海书展。

  “大家好!我是来自美国的作家马克•奥巴马•狄善九。”他用中文和现场读者打招呼。无论是书展现场的宣传展板上,还是马克半自传小说的封面和内页里,你都不会看到“美国总统弟弟”的宣传字样,长约30分钟的新书发布会也没有提及他这一光环笼罩的身份。签售会主办方、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王瑞勤介绍说,出版社原本非常希望马克能在书展上提及这一身份,但马克很坚持,不希望把“总统弟弟”作为新书卖点。

  尽管如此,马克酷似哥哥奥巴马的外貌还是被现场观众认出。几百平方米的中央大厅被慕名而来的读者围得水泄不通,排队签名的长龙绵延二三十米,还有不少粉丝不断叫着“马克”的名字。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名记安德鲁•雅古布斯这样形容:同样模式的微笑,一脉相承的眼神,只能说这是老奥巴马先生魔术师般的杰作:兄弟俩几乎是同样的身高,同样的面孔,同样的步履和同样的自信。

  在现场观众提问环节,一位中年男子拿过话筒,用上海话问:“你是奥巴马的弟弟,能不能跟你阿哥谈谈,让他加强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马克显然没有听懂这个问题,经过翻译解释后,马克再次回避了这一身份,避重就轻地回答:中国和美国,各有各的“比较优势”。

  新书发布会前一天下午,马克从深圳飞往上海,并在下榻的宾馆接受了《外滩画报》独家专访。尽管采访前要求记者提供中英双语采访提纲,但事实上,他在采访中用中文回答了大部分问题。他已在中国生活9年,通过汉语考试七级,中文流利,经常会冒出成语、俗语,只有被问到有关哥哥奥巴马的问题时,他的头脑才会自动切换到母语——英文上去。他最敬佩哥哥的是“他在高压下还能保持镇静和坚持,我为自己叫奥巴马而骄傲”。

  “我在中国找到家的感觉”

  《从内罗毕到深圳》讲述9•11事件后,在肯尼亚成长、在美国读书工作的主人公“戴维”对生活失去方向,于是只身来到中国寻找梦想的故事。他来到深圳后,很快喜欢上了中国文化,并融入其中。在长期接触中,戴维与中国一位美丽的舞蹈演员相知相恋,并与孤儿院里极具音乐天赋却患有心脏病的儿童结下深厚友谊。

  马克并没有在书中提及他与美国总统的亲属关系,但小说中的“戴维”,处处投射着“马克”的影子。

  戴维的父亲,映射的就是马克的父亲——老奥巴马,一个才华横溢的肯尼亚男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美国哈佛大学,有过4次婚姻,共养育了8个孩子。其中,美国总统奥巴马是老奥巴马和第二任美国妻子所生。在奥巴马两岁的时候,老奥巴马就狠心离开了他们母子,在哈佛大学校园里结识了他的第三任妻子,一位美籍犹太女孩鲁斯。两人从哈佛毕业后,老奥巴马把鲁斯带回肯尼亚,马克•奥巴马就出生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相比奥巴马与母系亲属关系密切,马克则更加了解他的父亲。在他心中,那是一道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如果不是年幼时这些不愉快遭遇对自己影响太过深远,谁也不会有勇气去揭开这些尘封已久的旧伤疤。

  “我的父亲酗酒,经常打我和我的母亲,他就像是一个恶魔。”马克说到这里,眼眶发红,泛起泪光。关于父亲的记忆是如此痛苦,以至于马克决定改用继父的姓氏,用“马克•狄善九”取代了“马克•奥巴马”。

  高中毕业后,马克从肯尼亚去了美国,相继获得布朗大学、斯坦福大学物理本科学位和埃默里大学商业管理硕士,毕业后曾在朗讯、北电网络等公司工作了12年。2001年,美国经历9•11事件后经济不景气,他失业了。2002年,马克作为中美文化交流项目成员来到中国,第一站就是在深圳外国语学校做外教,同时每周去一次福利院做义工,教孩子弹钢琴。

  “作为一个混血儿,在肯尼亚,在美国,或在中国,生活都非常艰辛。”马克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永远是个局外人。”

  在半自传小说中,马克写道“戴维”刚来中国时遇到的新鲜事物。“我每天都会有新发现。比如说,这儿的行人不论男女,都习惯打伞——甚至在大晴天也是如此。有人告诉我,这是为了尽量保持皮肤白皙。他说这话时一点儿不觉得有什么尴尬。”

  来到中国的马克在热心慈善的同时,重新找回了自信,他的事业开始顺利起步,深圳的一家咨询公司聘请他担任首席咨询师。除此之外,精明的马克还和几个中国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烧烤连锁店,生意红火。不过对于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马克而言,来到中国最大的收获,恐怕还是他在2007年娶到一位河南媳妇。

  在网络上,流传着一张马克中国媳妇的照片。这位漂亮温婉的河南女子唯一一次公开露面,是2009年11月15日奥巴马访华时,跟弟弟和弟媳见面。

  马克在小说中也用浓墨重彩描写了主人公戴维的妻子“付春”:“付春只穿了件朴素的白上衣,下边是一条里海式的黑灯笼裤,一头蓬松的卷发在如雪花石膏一般白皙的颈子后面飘动,仿佛是一根根植物的卷须。春的两片嘴唇红润得如同红宝石一般,尽管有些薄,却含情脉脉,别具一番蕴蓄而深沉的美。”

  书中的“付春”生长在河南省会郑州附近的一个贫穷地区。父亲常常向她提起从前那段困窘的生活,“文革”中挨打以及其他种种屈辱,1959年至1961年的大饥荒中,她的父母曾看到有的邻居在吃路人的腐尸。书中的“付春”和“戴维”一样,热衷福利院的工作。“她知道什么是家庭的爱。在中国,再没什么比家庭更重要的了。因而,她深深懂得那些孤儿院的孩子所遭受的损失有多么惨重。”

  《从内罗毕到深圳》英文版早在2009年11月就在美国发行。《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马克的新书:本书的作者是个混血儿,父亲是个聪明然而却时运不济的肯尼亚留美学生,母亲是个美国白人,而这部充满激烈的情感搏斗的作品,便是作者对自我身份的追寻。

  从躲避媒体到高调亮相

  2008年7月27日,是马克平静生活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天,英国《泰晤士报》曝光了马克的身份。

  “马克•狄善九是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的同父异母弟弟,从2002年至今,马克一直生活在中国深圳。当奥巴马选择生活在公众的注目下,马克却把自己淹没在深圳的喧嚣人潮里。”

  这样一条爆炸新闻经《泰晤士报》首发后,包括香港媒体在内的众多媒体记者开始按照文章中提到的线索,在深圳各处寻访。

  “他们甚至知道马克曾经工作过的公司,几十名记者在下面守着,所有被认为了解情况的人都无法幸免,要反复回答同样问题:马克什么样子?怎么才能找到他?”马克曾经的同事说,“神通广大的记者甚至找到他去过多次的酒吧。”

  对马克而言,从7月27日甚至更早接到《泰晤士报》的电话时,他就陷入到巨大的压力中,这压力来自于舆论,来自于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这些扰乱了他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你知道吗?选举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不是很开心。因为我明白,我的生活将从此改变。我喜欢简单的生活,去孤儿院帮助小孩,教他们弹钢琴,做一些义工工作,跟妻子一起,去写作,去创作。选举后,很多事情改变了。”

  马克回忆说。马克曾飞到美国参加奥巴马的美国总统就职仪式,但他始终不愿意面对媒体。直到2009年11月15日至18日,奥巴马展开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马克带着自己的中国妻子跟奥巴马在中国北京相见。“我猜他是直接从机场出来的,他也许只是换了身衣服,然后就过来见我和我的妻子,这显示出他把家人放在第一位。和我见面的时候,他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也给我妻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我向他介绍了我的妻子,我的妻子是他的最大的粉丝,她很激动,能见到他,我们都非常非常高兴。”马克事后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表示。

  那段时间,正逢他的半自传小说英文版问世。他公开出席了美国商会为他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还弹奏了钢琴。2009年11月,马克接连接受了美国《时代》杂志、美联社以及《国际先驱论坛报》等国际主流媒体的专访。

  《时代》杂志记者刘玲伍(Ling Woo Liu)写道:虽然他决定出书,但狄善九先生依旧担心失去他的隐私。在同意做这次采访前,他要求我提前递交采访提纲,以便可以过滤掉涉及政治和隐私的问题。

  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Harley Seyedin)负责马克新书英文版的宣传。“马克取消过5回采访。”他告诉《时代》记者,“他非常非常敏感。他担心冒犯奥巴马。”

  《时代》杂志记下了这样一个细节:采访结束,狄善九大步走在拥挤的人行道上,穿着运动衣,戴着金色钉状耳环和巴厘岛风格头巾的他,被一群女学生围住要求拍照。没有人认出他是谁,直到两个尼日利亚人问他是否是美国总统的半个弟弟。“不是半个弟弟,”马克说,“他是我哥哥。”

  马克的中国梦

  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样,马克遗传了他父亲聪明的头脑。聪颖且多才多艺的他,读过两遍《红楼梦》,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王熙凤,他醉心中国书法艺术,出版过三张钢琴CD。

  2002年的一天,马克去一家书店,看到一本杂志,是关于一个英语老师去中国工作的故事,觉得很有趣,就决定来中国。于是打电话给很多人找赞助,甚至打给比尔•盖茨基金,对方问他,你是谁?他又打电话给记者,他们说,我觉得这看上去太复杂了,我觉得我们没法报道这个。马克自己制作了钢琴CD,灌制唱片,然后卖给他那些读MBA的朋友。通过卖CD,马克赚了一笔钱。他来到深圳后,把这些钱带给了福利院的孩童。

  如今,马克在中国深圳的连锁木屋烧烤店生意红火,已经开出近10家分店,而且他还有去非洲开分店的打算。“马克总是穿着T恤和牛仔裤,打扮得很朴素,没有老板的架子,就像是一位老顾客那样静静地坐着,不时对来来往往的员工微笑打招呼。”一位烧烤店员工在接受采访时说。

  2008年11月奥巴马当选总统后,他的不少亲戚都开始忙着写书。除了马克之外,奥巴马另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乔治也在撰写回忆录,书名暂定叫《祖国》,将由乔治本人和作家达明•刘易斯共同撰写,据说稿酬高达6位数字。

  《从内罗毕到深圳》的责编王瑞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也是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编辑。她告诉记者,编辑马克的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耗时也比一般的书长。“他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翻译的每一个小细节,他都要亲自看过、审过,点头通过才行。”

  “他非常注意自己的公众影响,感觉自己状态不佳时宁愿推掉采访,他要求住五星级宾馆,飞机坐头等舱;另外一方面,他待人很和善,没有架子,他热衷慈善,中文版部分收入会捐给慈善机构。”王瑞琴说。

  在中国的日子里,马克每周都会去一次福利院,教那里的孩子弹钢琴。

  2004年3月,马克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媒体上。南方网英文版文章《不仅仅是捐赠》称:马克在远程通信的工作上很成功,他同时是个自学成才的音乐家。马克当时在文章中说:“在这里,孩子们的食物已经足够,他们缺乏的是艺术和音乐。音乐从精神层面上将人类连接起来,会对儿童产生一种深远的影响。所以,我决定在这里开设音乐课程。”

  今年6月,马克以“马克•奥巴马•狄善九”在腾讯网开通了自己的微博,目前“广播”仅3条,“听众”却高达20万。其中,最新的一条引用了他书中主人公“戴维”的一句话,也道出他自己的中国梦:

  “一旦步入人生的低谷,你有三种选择:要么做你自己的使徒,要么做他人的使徒,再不然就在原来的废墟上做个心灰意冷的拾荒者。正是在这一时刻,我的内心转向了东方。去过一种自我奋斗的生活,带点儿钱,但抱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实在找不出比这儿更理想的聚集地了。”

  B=《外滩画报》

  M=Mark Obama Ndesandjo

  “妈妈告诉我,你应该觉得自己是被保佑的”

  B:你的这本半自传小说笔触有些沉重,很大篇幅讲述你童年遭受的家庭暴力。你为什么愿意把这些痛苦的回忆展示给读者?

  M:那是差不多十年前,我从斯坦福大学毕业,想写一本自传,那个时候没想过它会在中国出版。我想写我爸爸的故事,和小时候遭受的家庭暴力。在自传中,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那时候,我思考我的爸爸有什么优点?我思前想后,发现找不到他的优点,最后,我放弃了。因为如果我写一个自传,但我爸爸身上只有缺点,那不是一个真正的自传,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有缺点。后来,我想如果我爸爸写一个日记,来分析他的优点和缺点,留给他儿子,那就很有意思。

  B:书中引用的父亲日记,是真实的吗?

  M:不是真实的,都是出自我的想象。来中国以后,我继续写这本书,一共写了七年。之前三四年前,我才真正开始反思我的父亲和我的家庭。来中国后我感觉到家庭非常重要。

  B:你的哥哥奥巴马两岁时,他的父亲就离开他。但是你从小跟父亲一起生活在肯尼亚。在你身上,有没有父亲的影子?

  M:当然有,我不会说太多关于我自己的事,因为我将来会再写一本自传。在我的左右肩膀,各有两个希腊文文身,两个单词分别是“Know youself”,我试着去更多了解我自己,这本书也帮助我“探索自我”。

  中国有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find yourself”(寻找自己)。

  B:在书中,你写到你的父亲是一个不会控制感情的人,才华横溢却事业平庸,用酗酒和家庭暴力化解郁闷。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如何控制感情?

  M:小时候,我喜欢弹钢琴、写作和画画,我觉得这些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来到中国后我又学习了书法。

  B:你书中写到“我出生的时候是个黑人,长大后变成白人,后来又汲取黄种人的某些东西,如今,我是一个世界公民。”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这点?

  M:当我来到中国,我发现我们的“相同点”比“异同点”多,无论中国人、美国人、非洲人,本土文化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文化只是你身上的一部分,我想要汲取各种文化的精华,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中国、美国、非洲文化都是无价之宝。

  B:奥巴马的书《我父亲的梦想》曾提到,我同父异母的兄弟马克说过“肯尼亚只是一个贫穷的非洲国家,在这样一个手机还没普及的国度,连物理学家都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我决定不去想我真正的父亲是谁?他活着的时候对我也和死了一样。”

  M:我说肯尼亚是“贫穷的国家”,是因为我不喜欢跟我爸爸任何有关的东西。在书中,戴维觉得他妈妈“白”,爸爸“黑”,黑和白是相对的,妈妈保护他,是天使,爸爸欺负他,是恶魔。但后来,他发现他只用一只眼睛看世界,这是不对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混血孩子面临一种挑战,他们最终会接受两种文化,这需要很多时间,但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会有回报的。

  B:现在的你为“混血身份”骄傲吗?如果有下辈子,你还愿意做混血儿吗?

  M:很早之前,我妈妈就告诉我,不要沮丧,你应该觉得你是被保佑的,因为在你的身上,存在着两种文化。下辈子?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很开心做我自己,我没有做别人的经验。

  “我为自己叫奥巴马而骄傲”

  B:你的哥哥奥巴马也是一位世界公民。你曾在采访中说,你的妻子也是“奥巴马的粉丝”。在你眼中,哥哥奥巴马最让你敬佩的是什么?

  M:我不会说太多关于这个,我的重点是书。但我认为,我最敬佩他的是他在高压之下的镇定和坚持。他有能力去改变。这是很了不起的能力。下个问题是什么?

  B:别紧张,我不会问太多。

  M:这是好的,我觉得你考虑很多,研究了很多。

  B:最早的时候,你叫“马克•奥巴马”,后来,你改用继父的姓氏,“马克•狄善九”。2008年你的哥哥当选总统后,你又在名字中把奥巴马三个字放进去,改回“马克•奥巴马•狄善九”。是不是可以说,哥哥奥巴马当选总统后,你会更愿意接受自己童年时那段并不快乐的历史?

  M:我认为,奥巴马的当选,改变了美国,无数人受到鼓励,从黑暗中走出来,我为我的哥哥而骄傲。我开始重新评估很多东西,那些被我“连根拔起”的东西。因为我和我母亲受到过严重的家庭暴力,尤其是我的母亲,我不想回忆,那些痛苦的记忆让我泪流满面。我想不出那份记忆中的快乐,所以原本打算将它们“连根拔起”。

  但是,我哥哥的当选,的确让我非常骄傲。我为自己叫奥巴马而骄傲。从此,我的生命改变了。我的哥哥给了我很多能量,他得知我在写书后,鼓励我一定要完成它。

  我对哥哥的当选,心情当然是骄傲。在中国,“骄傲”这个词有两个含义,我说的骄傲是Proud(自豪),不是arrogant(自大),我觉得我可以更好的帮助别人。

  B:我记得你说过自己很喜欢的一个成语是“上善若水”。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作为总统弟弟,如今你甘愿过默默无闻的生活?

  M:我喜欢低调的生活,但也有例外,当我发现我如果站出来面对媒体,可以帮助别人,我就会站出来。我新书的部分版税会捐出来给慈善机构。在中国,大多数人压力很大,为工作困扰,我想通过这本书更多宣扬慈善和义工生活,尽可能把这种思想传递出去。

  B: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奥巴马就写过一篇作文:《我想成总统》。那么,你是否曾经也考虑当一名政客?

  M:没有,我没有兴趣。那需要某种特质,尤其是在美国政府工作,你想要维持尊严很难,很多人想要打垮你。对我来说,这真不是我的兴趣。

  “蒙着面纱的女人很有吸引力”

  B:四年前,你娶了一位河南籍妻子。为什么会选择一个中国人做你的妻子?她的什么特质最吸引你?

  M:中国有句话叫“大爱无疆”(Love without broaders)。对我来说,我不会看她的肤色。我母亲以前告诉我,她嫁给一个黑人,是看中他的卓越。永远不要以肤色看一个人,那只是肤浅的外皮。当爱来了,你就要让你爱的人过得更好。我不想说太多,因为我下本自传会写到她。

  B:在你书中的女主角付春是一个舞蹈家,也是一个传统中国女性,文静优雅。她是否有你妻子的影子?

  M:我的妻子不是舞蹈家。付春是个有趣的角色,很传统。我想,很大程度上,戴维为她着迷是因为她代表中国。同时,付春是一个“蒙着面纱的女人”,你不觉得那种带点神秘感的人很吸引人吗?付春对戴维的魅力在于,她不是什么事情都对戴维全盘托出。当然,我说的不是我妻子,是我的书。戴维尝试拉开付春一层又一层面纱,却始终看不到脸。于是他不断探索,找不到尽头。

  B:这让我想到中国有句话叫“犹抱琵琶半遮面”。

  M:真的?那非常好,好像有一个朋友告诉过我。

  B:亲情、友情、爱情,对你来说,孰轻孰重?

  M:都重要,这和生命不同阶段有关。孩童时期,母亲最重要,成年后是妻子。书中,跟戴维在一起的中国人和孤儿院的孩子,都让他视野开阔,让他更好地理解父爱,兄弟之爱。

  B:听说你已经第二遍读《红楼梦》了?《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你最喜欢哪一位?

  M:《红楼梦》是一本很伟大的书,我每天都要读。对我来说,王熙凤可能是最吸引我的角色,不是因为她的优点,而是因为在她身上,有许多缺点。她的缺点让我感兴趣,比如她的“心计”。她知道如何利用别人,她用肢体、语言、走路的方式,达到目的。她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人,我还在继续研究她。

  B:你什么时候会推出真正的自传?

  M:很快,谢谢你,或许到时候,我们还能再做个采访。

(责任编辑:UN86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