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非新闻文章

李晓明:“间谍”父亲影响我人生

来源:人民网 作者:宫云
2011年07月05日16:05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有这样一段记录:"现在有两种美国人,马海德、李敦白、史沫特莱都是好的美国人,这样的人我们都欢迎……"(引自1946年12月9日,毛泽东同3位西方记者的谈话。)如今,文中提到的这几位美国人,除了李敦白先生,其余两位都已辞世。为了寻访他们当年在中国的生活轨迹,几经周折,我们联系到了李敦白的儿子——李晓明。面对采访之约,李晓明犹豫再三,他曾经拒绝和任何人谈起他在中国的过往,而这一切,皆源于他在中国的那段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

  6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在三里屯的一间茶餐厅里,我见到了李晓明。如今,他已是美国一家知名公司的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经理。我们的故事很自然地从李晓明的父亲谈起。

  5岁就随母亲接受劳动改造

  李晓明的父亲李敦白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1945年9月16日,年仅20岁的李敦白以美国陆军士兵的身份来到中国。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共产党人,以及宋庆龄、陶行知这样的进步人士。李敦白18岁时就加入了美国共产党,1946年,他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惟一的外籍党员。从那时候起,他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很多高层领导人接触频繁,也亲历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后,李敦白成为中央广播事业局外国专家组的领导。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向广播局领导汇报工作,便与在总编室工作的北京女孩王玉琳相识。1956年2月,李敦白和王玉琳结为夫妇。

  1966年,李晓明出生在北京。然而"文革"的到来,却使李敦白背上了"美国间谍"的罪名,身陷囹圄长达10年之久。李晓明从有记忆起,就生活在"父亲是个美国间谍"的阴影之下。

  李晓明5岁时便随母亲去河南的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刚去没几天,李晓明就嚷嚷着要回北京。一开始母亲还十分耐心地哄他,到后来实在是被吵得烦了,就吓唬他:"你要再闹,我就给你脑门上贴张邮票,把你一个人寄回北京去。"这一招果然奏效,李晓明从此再也不敢提回北京的事。

  在劳动干校度过的时光里,李晓明对于"烧砖"有着深刻的记忆:"除了下地干活,那里的人们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烧砖。砖窑建在一个小土坡上,有的人背砖,有的人用独轮车推砖。我妈妈一次需要背40块砖,我就帮着其他人推车。"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李晓明又被分配去养猪。每天清晨5点,他都会去食堂把头一天的剩饭用桶拎到猪圈,给猪喂食。因为是"美国特务"的孩子,从小李晓明就被同龄的孩子排斥。即使是在干校,其他孩子也不愿和李晓明"同流合污"。"他们的父母是知识分子,犯的错误和我爸爸不一样,我爸爸是美国特务,所以没有人愿意和我亲近。"

  有一回,李晓明和干校的几个小孩玩捉迷藏。当轮到李晓明把眼睛蒙起来的时候,一个孩子把他带到了一个巨大的石灰坑边上。然后,那个孩子朝他的眼睛上重重打了一拳,李晓明毫无防备,仰身翻到石灰坑里。 "当时眼睛就肿起来了。"回到家,面对妈妈的追问,李晓明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摔进了石灰坑。第二天在食堂吃饭时,李晓明碰到了食堂的大师傅。在大师傅的追问下,李晓明说了实话,他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情景:大师傅听完后,二话没说,径直走到食堂的另一头,朝那个欺负李晓明的小孩脸上"咣"地扇了一个响亮的嘴巴。"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小孩敢欺负我了。"6岁的李晓明当时有点发蒙,而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一幕,依然觉得很温暖。"其实也有人会偷偷地对我表示同情和关心,但这个食堂大师傅是惟一敢公开这样做的人。"

  在歧视中度过童年

  1973年,在干校生活了一年半之后,李晓明离开了依然留在干校接受改造的母亲,回到北京,进入育民小学读一年级。

  在北京,姥姥照顾着李晓明和他三个姐姐的生活。当时,外国专家大多住在友谊宾馆,他们的孩子也在条件较好的西颐小学读书。虽然同为外国专家的子女,李晓明一家却没有此等优待。他们住在广播局狭小的宿舍里。两间小屋,李晓明和妈妈住一间,姐姐们住一间。房子没有单独的厨卫设施,李晓明一家必须与另一家人共用一个厨房和一个厕所。厨房和厕所的使用,使得两家纠纷不断。而一吵架,父亲的事就总会被邻居搬出来说。

  在育民小学念书时,每逢学校有毛主席讲话的广播,他都会被要求离开教室。原因是:他没有资格听毛主席的讲话。于是,无论春夏秋冬,操场上都会出现李晓明的身影。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站着,不生气,也不离开。"就在那站着,惟一的想法就是广播快点结束,我好回到教室去。"对于这样不公正的事情,李晓明早已习惯,甚至于别的孩子欺负他,他也不还手。

  在班上,李晓明有了两个好朋友。"那是我仅有的两个朋友。我们一起搭伴回家,一起玩扔石头,身上经常被石头打的青一块紫一块的,但是一点不觉得疼,特别高兴。" 说起这段友谊,李晓明显得很高兴。"除了扔石头,还一起打乒乓球、集烟标、玩弹球。我可以去他们家玩。"两个朋友虽然欢迎他,但李晓明还是能隐隐感觉到,他们的父母对自己还是心存芥蒂,"他们从来不到我家玩。"对此,李晓明并不十分在意,在他看来,能拥有这份友谊,已经很满足了。

  厌恶自己有一半美国血统

  在李晓明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已经被关进监狱。李晓明没有见过父亲的照片,也从不在母亲面前提起父亲,"我从来不问妈妈,不敢问,也不想问。"当时的李晓明甚至是有一点"恨"这个爸爸。在他看来,父亲是自己一切不幸的根源。"就是因为他,让我比那些受罪的小孩还受罪。"被别的孩子欺负的时候,李晓明很委屈,但他从来都不哭,"我就特别地恨,恨自己的另一半血统是美国。"

  从别人的议论中,李晓明对父亲的最初印象就是"美国特务,被抓起来了,是死是活,不知道。"李晓明从来没有想过,如果父亲回来,家里会是什么样子。

  那是1977年11月的一天,李晓明的母亲提前下班回家,"我妈手里拎了两大包糖。一进门,她就特别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猜怎么着?你们的爸爸要回来了。’当时姐姐们可高兴了,我没什么感觉,就一直盯着那两包糖。"对李晓明而言,两包糖远比父亲要回来的消息更有诱惑力。"那时候,2分钱可以买一块奶油糖,1分钱可以买两块水果糖。现在居然有两大包糖放在我面前,馋坏了。"就在当天,两辆轿车停在了李晓明家楼下,"我们被通知立刻搬家到友谊宾馆。我还记得服务员出来帮我们拎东西,我特别不放心,跟他们说,别动别动,我们自己搬。"

  第二天,母亲把父亲接了回来。"一进门,姐姐们都围上去哭,我也围上去,但我从来没见过他,还是觉得这个人很陌生。"刚从监狱里出来的李敦白,表情严肃。不过52岁,头发却全部掉光,讲话也不十分利索。

  父亲回来后,李晓明觉得很不习惯,"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很中国化的美国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了。在友谊宾馆,李敦白全家分别住在三套公寓里。"爸爸妈妈住一套,我和姥姥住一套,姐姐们住一套。"也就是从这时起,李晓明才开始从姐姐们的口里得知,家里曾经的生活是多么优越。

  除了物质的优越,友谊宾馆里的生活环境也完全不同。"以前周围根本看不到外国人,现在周围都是外国人。"生活的时间长了,李晓明的心态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是恨自己的另一半是美国人,现在又恨自己不够美国。"李晓明甚至做过一件至今让自己想起来都觉得很"可耻"的事。"我那时候和姥姥住,别人家都是外国人,我们家却有一个中国老太太,我就特别不愿意别的孩子到我们家里玩。有一次姥姥说了句什么我忘了,我当时就还了一句嘴,‘老人嫌’。当时姥姥什么都没说。后来妈妈把我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那时我才知道,姥姥听完我说的话,就躲进房间偷偷地哭了。长大后,我为此事不知懊悔过多少次,痛苦了多少年。"

  自从李敦白出狱后,夫妇俩就一面恢复工作,一面着手给4个子女办理出国手续。而李晓明则把大量的时间都用来和友谊宾馆的孩子们一起玩,爬山、游泳、骑自行车。"成天玩,学习上花的心思少了,成绩一落千丈,以前我考试都没有低于98分的。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却提高得很快。"

  在美国颇受华裔学生追捧

  1981年,李晓明在人大附中初中毕业后,父亲打算把他送回美国读高中。因为姐姐们都给自己起了英文名字,李晓明便去问父亲,快乐的英文是什么,父亲说是HAPPY。于是李晓明就说,那我就叫HAPPY,因为爸爸出来了,我很高兴。"英文名中极少有这个名字,可能父亲不想打击我的积极性吧,也没说什么。后来到了美国那所高中,校长说这个名字会容易被别人取笑,建议我换名字。我什么外国名字都不熟悉,校长就建议我用父亲的名字。所以,我和父亲是同名同姓。"

  李晓明在中国生活了15年后去到美国,所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不同的长相,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美国陌生的一切让他心生恐惧。第一天上课,李晓明在同一间教室从早上坐到下午,周围的同学换了一拨又一拨,只有他坐在原处不动。"直到下午4点,才有一个学生发觉并过来跟我搭话。这时我才知道,这里上课和中国不同,中国是老师上哪节课去哪个教室,在美国则完全相反,学生们上哪节课就去哪个教室。在美国,所有的课程都像天书,除了数学和体育。什么欧洲文化,美国历史,听了一年,基本听不懂,但是数学很容易。"

  李晓明借住在纽约长岛的一户美国人家里,父母则中国美国两头跑。"那时候我们在美国还没有自己的房子,父母来美国都是住在朋友家里。"一年后,父亲给李晓明拿来了一份学校的介绍。"据说那是美国数一数二的一所男子寄宿制高中,听房东说,能进入这所学校的孩子,全是来自很有钱有势的家庭。他们给了我一份全额奖学金。当时我爸妈打算在纽约长住,他们就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愿意去纽约市还是愿意去远州的学校。当时我看那学校的照片,因为在北方,全是雪,一片白色,很荒芜的感觉。我想都没想,就决定去纽约市了。"

  于是,李晓明转学到纽约的一所高中。到了那里李晓明才知道这所学校有多混乱,"那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种族分帮结派,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多年之后,这所学校的校门口甚至安上了金属探测器。"小时候总是被人欺负,很自卑,长大以后就特别希望能够被人肯定,被人承认。" 李晓明做到了。在这所高中里,他一改往日在中国"受气包"的形象,颇受华裔学生追捧。不过,成为"头领"的李晓明却从未跟他的兄弟姐妹谈论自己的过去。

  曾回北京"寻仇",最终却留了下来

  1984年,李晓明高中毕业之后,回北京看望朋友。三年过去,李晓明长得又高又壮,"他们都不敢认我了。"

  除了看望朋友,李晓明还去寻找广播局的宿舍。对于小时候跟邻居为了厨房厕所打架的事,对于邻居家的孩子经常欺负自己的事,李晓明一一记在心里。"我在友谊宾馆的时候就开始学武术,后来到美国学空手道、跆拳道,把自己练得壮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不再受人欺负。"虽然现在听起来很幼稚,但当时李晓明"复仇" 的愿望确实十分强烈,"我特别想把那个当年欺负我的小孩揍一顿。"所幸那家人已经搬走,"报仇"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之后,李晓明回美国读大学,学习电影制作。那时,他的父亲李敦白已经在美国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帮助那些想要到中国投资的美国公司牵线搭桥。也因为和中国特殊的渊源,国内很多政府的访问团到美国,也都会拜访李敦白。"我爸接待他们,讲着讲着就开始讲他在中国的经历,讲中国的历史。"虽然李敦白说起这些兴致勃勃,但李晓明一点也不喜欢,"当时无法理解一个美国人为什么要滔滔不绝地给中国人说中国历史。"在李晓明眼里,父亲"比共产党还共产党。"

  毕业后,李晓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洛杉矶从事广告摄影工作,他对于父亲所从事的工作毫无兴趣。虽然也经常从父亲的口中听到关于中国的种种变化,却从未在意。直到 1998年底,李晓明才答应父母来中国看看。14年后,李晓明再次回来,中国巨大的变化让他感到惊讶,这个国家的开放与潜在的商机让他动心。之后,他开始逐步接触父亲的工作,多次来往于美国和中国。2002年初,一家美国公司邀请他来中国工作,李晓明欣然接受,重新回到北京。捡起多年不说的中文,对李晓明来说不算困难,但是很多"新词汇"却让他有些头痛。"其实这些词在中国也就用了几年,但我没有这方面的概念,所以,我得‘追’着学这些新词。"

  父亲李敦白1993年在美国时,出版了一本自传,"从1983年他就一直想写,直到1993年才完成。我是在看完了他的自传后才对他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的。"从理解父亲开始,李晓明也开始正视、接受自己的过往。"现在想想,会觉得过去受的那些委屈其实不是坏事。当然,也不是说受那么多委屈就一定是件好事。但是,现在我会觉得,有这样一段经历其实挺好的,那是我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UN81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