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社会评论

院士候选不妨参照开国元帅候选原则

来源:红网 作者:柏文学
2011年05月27日16:21

  中国工程院发布2011年度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名单共485人,提名材料将公示一个月。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在列。(5月26日《京华时报》)

  名单公布后即有人发现,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中,近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如原中石油副总胡文瑞、中电投副总张晓鲁、神华宁煤董事长王俭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每两年一次,奇数年进行,每次名额不超过60。可以想见,在最后的遴选博弈中,身为高官的候选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有更强的非专业竞争力,从而更有希望高榜得中。

  难怪人们担忧“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直至仕而优则“士”。难怪人们感觉这是行政权力的通吃,名和利,一样也不能少。众所周知,院士,不是一种政治荣誉,而是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是从最优秀的科学家中所选出。那些肩负行政领导工作的官员,公务缠身,应酬不暇,文山会海纠集,即使不是日理万机,也不会剩余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极其耗费脑髓的科学研究工作,再也不可能保持名副其实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甚至不可能兼为“最优秀的科学家”。所以官员当院士,实质上只能是公权力的衍生或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官员当院士,绝非2011年始。2009年,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8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官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有识之士就指出这是“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就发出了“官而优则院士?”的疑问。2005年,有人统计工程管理学院士候选人名单,发现42名有效候选人中,政府高官和国企官员居然有29名,占总数的69%。2003年,工程管理学院士增补的名单中,政府高官和国企官员有30多名,占比超过60%。2011年,官员当院士,只是“权力通吃一贯制”的延续。难道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这将促进还是损害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其实,要求两院院士中的官员一律退出院士称号,要求后续候选院士中,官员一律回避,并非没有道理,也非没有先例。回顾一下我国开国元帅的设置,就可以得到启发和借鉴。毛泽东、周恩来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指挥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刘少奇、邓小平当元帅也无可非议,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张琴秋被授军衔,也名正言顺。但是他们高风亮节,不计名利,拒绝军衔称号。理由是他们已经不在军队工作。1980年邓小平提出恢复军衔制,也规定了兼任军职的地方党委书记不授军衔。请问,那些已经不再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官员,为什么还要争院士这头衔呢?

  至于在科学研究领域曾经取得过重大成就的官员,为了铭记他们的功绩,不妨可以授予名誉院士称号。这样,可以不影响那些目前还在科学研究领域孜孜不倦、刻苦攻关、富有成就的科学家们,获得应有的院士称号。

(责任编辑:UN84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