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铭:谷歌surprise!
他按照自己的设想一路走得都挺顺利,如今却不得不临时改变下一程的计划,因为工作找上了他。
文|CBN实习记者 赵蓉
殷铭从来没想过在本科毕业后就直接找工作。
这个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大四学生对现实有着自己的认识:"看看国内那些IT行业大公司的招聘要求就知道了,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能找到什么好工作?"
学生时代,他一路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走过来的。中考以不错的分数考进省重点成都七中后,他决定将自己的兴趣发展成专业,避开"应付高考"这种在他看来有些浪费时间的事。三年后,他顺利通过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免试直接进入复旦大学。
进入大学后第一年,他为自己定好了毕业后的去向:申请读国外名校计算机专业Master学位(硕士)。"Ph.D(博士)学位是给那些想往学术路线发展的同学留着的。我更适合直接去业界实践,我以后要工作。"
在谷歌出现之前,殷铭都没想过要改变这个计划。
大三升大四的暑假,他给Google上海投了一份简历。在那之前,他刚刚结束在微软的一份为期4个月的实习,作为软件开发实习生在一个项目组里做产品维护。
针对他的实习申请,Google安排了四轮面试,聊的全是技术。整个过程中,没有涉及他的兴趣爱好,而且也没有出现那种在他看来不知道要考什么的"怪问题"。几天后,Google给了他一个软件工程师实习生(SWE Intern) 的职位,"未来产品核心算法研究"。
他开始一周五天出入于上海来福士广场16楼—Google上海的办公室。除了游戏机、装满冰箱的饮料和每天变着花样的自助食物,那里还聚集了一大堆和自己差不多的"技术狂"—他们间常用"你在做什么项目"打招呼。
殷铭其实也没有太重视这份实习机会。去年9月大四开学后,他每周减少了一两天去"上班"的时间—按照计划,他需要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完成申请Master 学位这件事上。他找到计算机专业排名全球前20的大学名单,把自己的所有材料整理好,寄给16个学校的17个不同项目。四个月的等待里,他陆续得到6个 Offer。
今年1月下旬,卡耐基梅隆大学也正式通过了他的申请。他觉得大功告成。与此同时,在Google的实习还在继续,他很乐意每周都去那里泡着。工作中完成的一些学术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写成毕业论文。平时在公司吃完晚饭后,他喜欢挪到餐桌旁的电子钢琴前,再待上两三个小时,"把自己从键盘上移到琴键上。"
2月份的一天,他接到了Google的HR从美国打来的电话,问他毕业后愿不愿意去Google总部工作。他猜想是他实习期间那位直接汇报的美国上司推荐了他—他们分别在中国上海和美国加州两地工作,平时靠邮件和视频电话联系。HR也没向他多做说明,只是说"如果你来的话,不用再面试了。"
这实在是打乱了他原本的计划。包括已经到手的Dream Offer—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一个名为Very Large Information System(大型信息系统)的硕士项目—他之前还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要去回绝掉这个常青藤大学。
直到坐进Google上海的办公室里,他再一次肯定了自己当初的计划—从高中到大学阶段在计算机程序与算法方面的自学,帮助他在得到一份心仪的实习机会和高校研究项目时,基本都没太大困难。
进入复旦之后按自己的设想来过大学生活也在他的计划之列。
大学前三年里,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去学校合唱团排练、向同学学习如何弹钢琴等这些活动上,认识了许多不同专业背景的朋友,还曾经和一些有同样唱歌爱好的同学一起组了一个"无伴奏演唱团"。专业课之外他选了一大堆自己感兴趣的课,而那些有些枯燥无聊"听不到什么新东西"的课,他偶尔在老师告知"要点名" 时,也会硬着头皮去几次。同样的,为了计划中的Master学位,还有整整半年除了上课之外的时间,都被贡献给了准备托福和GRE。
这些行为让他不像是一个很典型的"geek"。他是同学们口中的"技术牛人",而这个称呼他不怎么喜欢,每次听到时总感觉很不自在。
接到Goolge的工作邀请时,他纠结了好几天。
同样是去美国,比起待在学校读学位,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好项目,似乎可以提供给自己更高更广的视野。而且Google的工作经历在几年后与Master学位的作用基本没有太大差别—如果简化到简历上,两者都是一份对个人技术和能力的有力证明。"去念书还要再花家里的钱,而去Google还可以拿钱。"这也勉强能算是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他接受了Google的Offer。计划中的时间提前了两三年,而目的地没变:大公司的"好工作"。
姓名 殷铭
学校 复旦大学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籍贯 四川
Offer 谷歌美国总部
求职感受"好工作"没有固定标准
标签 把兴趣变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