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广平:我要进国企
放弃自己心仪的万科Offer,邹广平最终选择了国有大公司中粮集团。
文|CBN记者 昝慧昉
2010年10月初的一个下午,北京大学,一栋两层建筑的一间小教室里,一场面试刚刚开始。
"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会对中国房地产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保利地产的面试官向坐在对面沙发上的6名毕业生抛出了问题。
不问对保利地产的认识、不问个人实践经历、也不问财务专业知识,面试内容完全出乎邹广平的预料。"事先的准备泡汤了",对第一次参加面试的邹广平而言,这个开始有些糟糕。
好在,到哪都愿意坐在中间位置的习惯,给了这个中央财经大学财会专业毕业生一段缓冲时间。最终,表现中规中矩的他得到了考官的一记微笑。邹广平的心里有了底。当天晚上12点左右,他收到了通知参加下一轮笔试的短信。
之后,公司文化、保利地产跟其他地产公司的区别、下一轮的面试官会是谁、什么喜好......邹广平反复复习着。但他没想到,接下来的笔试和一轮面试竟然都会超出"通常"的范围,见到的下一个面试官,甚至打断他的自我介绍,转而要他回答"会不会开车?会不会喝酒?"
"跟我想象的特别不一样,题目太灵活了,简直是要死要活"—他落选了。
没能通过终面,邹广平很失望。像保利这样的央企,是他最向往的地方。在他就读的中央财经大学,大型央企、大国企是学生毕业时首选的就业方向,那里比较稳定、能解决北京户口。
邹广平放弃可能对自己未来发展更有利的北京万科,也是出于同样的逻辑。
在北京万科长达一个半月的面试中,他经历了5轮考验,并从拿到Offer的10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唯一一个去总部培训一年的名额。邹广平也参加了万科专门安排的两天多的参观交流活动,看过万科在北京的所有项目,与万科的员工有过座谈。加入万科,将来还可以获得优惠购房的福利。
他对这家民营企业非常动心,"万科是我非常心仪的一家公司,它的企业文化和公司效益都不错,未来它提供给我的机会,可能比央企的发展好很多。"就连北京万科自己都对邹广平能接受Offer信心十足,它甚至没有像其他公司那样限定毕业生的签约时间。因此,当邹广平在2011年2月表示自己不能签约时,对方感到非常意外。
房地产行业波动比较大,解决户口要看指标,这些导致邹广平放弃万科的理由,也正是他一心要进国企的原因。
国企固然是终极目标,但是在拥有选择权利之前,首先要让自己有得选。面对每天层出不穷的招聘信息,除了国企,专业对口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邹广平也投了不少。整个求职过程中,他参加过大大小小四五十家公司的六七十次面试。
在面试北京万科之前,邹广平没有看公司财报的意识。是万科地区财务总监"万科的资产负债率是多少?"的提问点醒了他。财报中涉及的很多内容,可以帮助他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公司的财务数据、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
之后的面试越来越顺利,拿到手的Offer也越来越多,最终,邹广平拿到了北京万科、德勤、三一电器、中化、中粮在内的5 份Offer。"拿到Offer的数量多,中间是不断权衡、选择的过程,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份"。
不过,当中化集团和中粮集团这两家自己同样向往的公司都向自己敞开了机会之门时,邹广平还是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纠结。
导致纠结的关键是两家公司的面试经常被安排在同一时间。11月份的三面时间冲突,12月份的终面又是同一个时段。不想错过任何机会,邹广平只能向公司提出调整面试时间的申请。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不被允许,他只能选择相对把握较大的那个。好在,两次申请都很顺利。
尽管如此,同一天面试中化和中粮,时间上的紧迫感,还是让邹广平压力陡增。尤其是中粮的面试,面对4位考官的随机提问,他既要考虑自己如何应对,还要时刻留意其他3位竞争者的表现。将近90分钟里,精力必须高度集中,"非常累"。
白天的最后一轮面试结束,回到学校,邹广平患上了电话强迫症,每隔几分钟就要看看手机功能是否一切正常。早上中化面试结束后,面试官告诉他们会在晚上6点到8点间,通知他们是否最终入选。
邹广平的手机终于响了。时隔不久,他也接到了中粮邀请加入的通知。当两家公司的Offer同时摆在面前,邹广平反而果断起来—签约中粮集团。
中粮和中化的后两次面试地点都在公司总部,中化的办公区里,员工们都在埋头干活,气氛严肃;中粮的氛围更轻快一些,每次面试时,公司会给每个面试者准备桌签、纸、笔和饮水,对那些外地来面试的学生,中粮还会提供路费报销,这些细节触动了邹广平,"中化偏传统,中粮更人性化些。"
现在,邹广平已经在中粮集团的财务分析岗位上锻炼了近两个月。谈到其中的艰难取舍,邹广平说,"再过五年,回过头来看,可能才知道今天自己选的到底对不对。"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邹广平为化名。)
姓名 邹广平
学校 中央财经大学
专业 会计学专业
籍贯 山东威海
Offer 中粮集团
求职感受 拿到Offer的数量多,但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标签 以国企为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