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非新闻文章

一生只为这一刻——为许信良喝彩

来源:中国台湾网 作者:杨立宪
2011年04月12日16:15

    连日来,海内外华人媒体对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借钱投入民进党内"总统"初选之举大加报道,赞扬者有之 ,泼冷水者有之,说酸话者亦有之。但总的看,仍以肯定者占多数,认为许信良不计毁誉得失、不问浮沉、举债参选,只为觅得一发声机会宣传理念,迫使民进党参选人蔡英文和苏贞昌将其两岸政策说清楚、讲明白,进而带动民进党继续转型,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参与者,豪气干云,勇气可嘉。

    许信良出生于1941年,今年整70周岁。回顾他的经历,可谓充满传奇色彩、备受争议。

    他自幼喜读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小说,崇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的英雄,十几岁立志以孟子为师做大事,大学时找到人生第二导师——佛陀,从此将"佛心儒事"(用儒家的手段,实现佛陀的心意)作为座右铭,矢志不渝终生追求,被人称为"政治苦行僧"。

    他曾是国民党苦心栽培的"催台青"(即台籍青年才俊),上大学半年即加入国民党,后考上令人称羡的国民党"中山奖学金"赴英国深造,学成返台后被国民党推荐当选为台湾省议员。但同时他也是最早从国民党营垒里反叛出来的台籍精英:省议会里常与国民党的政策对着干,不经国民党批准违纪参选桃园县长而被开除党籍,县长任内因"擅离职守"参加抗议"余登发叛乱案"的"桥头事件"而遭停县长职,后赴美度假因"美丽岛事件"发生而成为政治流亡人士。

    他曾是海外"台独"运动的骨干,推动"台独"不遗余力:在海外参与筹组旨在推翻国民党政权的"台湾建国联合阵线"和"台湾人公共事务会",出任"台湾革命党"领导人——因此被国民党当局列入不准入境"黑名单",曾三度闯关返台,最后被当局抓捕入狱判刑。但也是他,1991年甫获特赦便密访大陆,在民进党内最早提出"民进党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以及"大胆西进、直接三通",强烈批判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保守态度;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北大求学。

    他曾两次担任民进党主席(第五、七届),任内努力推动民进党转型:由街头运动向议会问政转变,由"台独"优先向执政优先转变;主张消弭历史对立、建立"联合政府",整合政党对立、族群对立、统独对立;带领民进党一路"攻城掠地"逐步壮大,在1997年地方选举中一举拿下全台地方县市的半壁江山,为2000年的首次政党轮替奠定基础。但也是他,在民进党接近执政的前夕,因与党内的路线分歧愈见突出,被迫"做出一生中最艰难最痛苦的决定",发表公开信告别民进党,坚持以独立"总统"候选人的身份孤独地走完2000年的竞选全过程;选举落败后又毅然为泛蓝出谋划策、游说拉票,寄望泛蓝东山再起;"3.19"枪击案发生后,他选择绝食抗议,和泛蓝民众一起度过台湾民主化过程中最黑暗的日子。

    脱离了民进党的许信良,没有了镁光灯的照射和群众运动的舞台,但也没有了民进党纪律的羁绊,可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同天马行空般自由自在。在此后8年的日子里,他曾筹组过无党派的"山盟"和"族群平等行动联盟",创办过"台湾民主学校",希望整合"第三势力"继续对政坛发挥影响;也曾数度参加国共平台举办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和以两岸民众为对象的两岸论坛等,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献计献策;他遍游祖国山河,曾三上延安,也曾去过邓小平的家乡,曾去过诸葛亮最后一战的五丈原,也曾走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路线......,看似游山玩水、发思古之幽情,其实心中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台湾前途的思考,没有停止对台湾民主化运动的反省,没有停止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通过与祖国大陆的"亲密接触",他被大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所感动,对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实行集体领导的模式有了深刻的体认,并得出了"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会变、对台湾的和平政策是有诚意的、大陆主管经济官员的现代化意识很强很开放"三大印象。在两岸关系上 ,他更坚定地认为,"一个中国原则是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新秩序对台湾的要求";"两岸同时加入WTO后,直接三通势在必行";台湾不应与大陆为敌,应打破禁忌承认两岸是一个中国,对抗只会加速灭亡;还认为两岸不仅要扩大交流和交往,也不要回避政治对话等等。

    他虽脱离了民进党,但最令他念兹在兹的还是民进党。一则因为他对这个党太有感情,"一生最重要的时光,都献给了民进党,以及民进党赖以诞生的反对运动";二则因为陈水扁执政8年胡作非为给民进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令他心痛;三则也是最重要的,因为民进党代表了相当部分台湾本土民众的想法,对台湾前途和两岸关系影响较大;四则是他认为"看到了民进党转型的希望,希望带给民进党一些积极的改变"。正因为如此,民进党在2008年惨败后,他毅然重返民进党,企图从内部"改造民进党",借以实现党的"团结、整合、转型、再起"。

    重返民进党的许信良,首先要求明快处理陈水扁的问题,重建党的清廉形象;其次要求民进党好好处理两岸关系,认为民进党不应该再"恐共"、"敌共",不应该继续让两岸问题变成"国民党的专利",否则,"将痛失关心台湾经济的'经济选民',民进党就不要想再执政了"。再次,希望大陆能与民进党打交道,认为"大陆若不能改变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态度,那么国民党是不敢向前继续走的。如果大陆不能突破与民进党的关系,两岸的发展将止于经济。"因为在台湾,"国民党内没有一个领导者敢在台湾人民坚决反对之下签署两岸政治协议"。他主张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应"在保持现状的前提下,逐渐争取一个中国的两岸认同"。为此,他再度"重操旧业"办起《美丽岛电子报》,旨在宣传他的两岸政策主张,帮助民进党认识大陆,调整政策思路。

    但许信良深知,民进党的意识形态已经根深蒂固,要转型谈何容易!现在民进党的领导精英已经意识到,"不调整两岸关系论述,就不能获得台湾中产阶级、经济选民的支持,就无法赢'总统'大选"。但现在面临的困境是,两岸论述需要调整,但是"枪打出头鸟","谁主张调整谁受伤",因此重要人物都不愿意碰这个问题。唯须有人甘愿牺牲,发挥临门一脚的功用,才有望逐步打开局面。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许信良才毅然举债投入选战,即明知胜选可能性不大,但要借着参加选举辩论来说服绿色选民,推动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转型,或至少开始思考进一步转型的可能性。显而易见,他所提出的"扶弱济贫、社福优先、确保现状、大胆开放"16字竞选主轴,最后8个字势必会挑战民进党的现行政策;他所提出的"进一步对陆资、陆客、陆生大胆开放"的主张,也势必会再次被批的满头包。

    有人将许信良此举比作不合时宜的挑战风车的唐吉诃德,也有人说他是"悲剧英雄",但我们认为这样的比喻没能真正理解他,或有损于他此举的意义,因为他这样做并非天真盲目或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诚如他自己所说:"我以一生准备当好台湾的政治领导人,不计毁誉,不问浮沉","志在参选,不在乎输赢,希望透过参选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似乎用"台湾吴凤"来形容他更为准确。即为了改变人们某种顽固的成见或偏见,不惜以牺牲自己为代价。

    我为许信良喝彩,但愿他的苦心不会白费,但愿他的500万报名费不会白花,但愿民进党的支持者经此次初选辩论有所顿悟,但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不会因为民进党而倒退!(本文作者杨立宪 为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UN818)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