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年轻的格瓦拉一起,将踏上通往人类精神最偏僻的地方的征程。在那里,我们将见到新的土地,听到新的赞美诗,吃到新的果实……”1952年,阿尔贝托·格拉纳多(Alberto Granado)旅程中写下日记。
这一年,年近30岁的格拉纳多对工作感到无聊,决心出门看看世界。他计划骑上自己的老摩托,1939年产的La Poderosa II,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洲: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到达委内瑞拉,再经墨西哥去美国。更重要的,他还游说了自己多年的伙伴——切·格瓦拉。后者使得这次旅行大放光彩,而非如凯鲁亚克“在路上”一般仅只为年轻人叛逆的出走冲动。
老摩托在旅程中很快报废了。他们搭便车,乘巴士,坐船,甚至游泳,完成了历时九个月长达1.3万公里的旅行。他们见到了垂死的穷人、矿山上的共产主义者、麻风病村的患者……遍地皆是的不公与贫富分化,让两个旅伴心生愤慨。
自此,两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格瓦拉决心以革命手段医治整个南美,旅程结束后,他前往墨西哥,与卡斯特罗一起,成为推翻古巴独裁革命的领袖;格拉纳多则投身医学研究,为更多病患者做出贡献。他们的选择,一为革命理想主义,一为实用科学主义,一为革命,一为改良;实则互为倒影,映照出另一条道路带来的意义。
两人在八年之后再次相遇。彼时的格瓦拉已是古巴的重要领袖,他邀请格拉纳多来古巴工作,后者欣然接受,并创办了圣地亚哥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数十年,培养出大量医学精英。格瓦拉继续前往刚果和玻利维亚参与革命,后于1967年10月被捕捐躯。几十年间他的身份曾一再改变,从充满革命激情的共产主义分子,到反主流的斗士,再到全球流行文化的象征。一度全球T恤都出现切·格瓦拉的头像,专栏作家们戏称他是“麦瓦拉”或“切当劳”。
一次一次,格拉纳多也被记者请出山,反复谈当年旅行中的见闻和感受,以此让年轻人重温那位革命者的心情。他不遗余力宣扬格瓦拉的信念,“我们的旅行、古巴革命和切,使我成为了今天的我。这么多年来无论我有任何疑问,我都会问自己,切会怎么说。”
1978年,他撰写了《同切·格瓦拉一起旅行:革命的诞生》一书,多个语种出版。2004年,据此故事改编的电影《摩托日记》上映,年迈的格拉纳多在影片末尾处露面,追忆这段被人津津乐道的友情。
3月5日,格拉纳多因病去世。根据遗愿,他的骨灰将被撒到古巴、阿根廷和委内瑞拉三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