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国际评论

日本地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李鸿文
2011年03月14日07:53

    昨天凌晨零点48分,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官方微博上发布,由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带队,一支15人的队伍将飞驰日本地震灾区。与此同时,我的一位师长在微博中发了一首约翰•邓恩的诗篇: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这首诗被海明威用在其名著《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上。

  这两条帖子几乎同一时刻在我电脑的屏幕上出现,也许暗示某种关联。

  我一边吟咏这首诗,一边继续浏览、刷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微博,获得了更为详细的信息。原来,这支队伍中的大部分队员经历过汶川、玉树、海地、巴基斯坦等多次国内外地震救援,具有丰富的救援经验。

  此后,我又看到了香港演员黄秋生的帖子。地震发生时,他正在震区,和他一起长达8个小时被困在楼顶的有80多人,那些人知道他是中国人。正当他又渴又饿感觉撑不下去时,一位抱着宝宝的主妇给他一袋奶粉,一位20多岁的女孩帮他到处找水。他说,不是奶粉救了他,而是一种精神。

  5•12汶川大地震后,日本救援队迅速赶来,成为第一支赶赴灾区的国际救援队。而早在88年前的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后,当时中国政府立即派出救援队,也是当时第一个抵达灾区的国际援助队。

  按托德•桑德勒的环球公共物品(global public goods)理论,国际救援队作为一个跨国的制度安排,各国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国家应急系统,单个国家不需要常年维持一个极其庞大的紧急救援队,因为不会经常出现大灾难。但在一个世界范围内,大灾难是常常发生的,所以互相分享国家应急系统,是提高效率和人类关怀的制度保障。

  这样的救援,超越国界,超越恩怨,是怜悯,是爱,是人性,可以说是纯粹的利他主义。同时,也可以用非纯粹利他主义理论来解释。哈伯特•西蒙的《人类行为探究》特意提到非纯粹利他主义的“与陌生人合作”(cooperation with anomalies),今天我帮助一个陌生人,因为我相信,如果有一天我遇到困难,别的陌生人也会帮助我。缅甸男子有出家当和尚的传统,和尚的食品皆由百姓供奉。每天早晨,主妇们提上最好的食品,在街边等待和尚走过。这些主妇之所以心甘情愿,并不是因为走过的和尚中有自己的孩子,而是考虑到自己的孩子也要出家,她把食品给别人的孩子,别人也会给自己的孩子。

  公共选择学者张永璟认为,社会之所以出现困境,原因就在于人们不合作。推动合作,解决社会困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价格引导的市场机制,可以是受约束的集体行动的公共选择方式,也可以是“与陌生人合作”的哲学与心理学方式,或者是几个方式综合运用。

  我国政府派遣国际救援队,是因为我们从日本地震中看到了汶川,看到了云南盈江,就像日本人在汶川地震时看到了阪神一样,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体会到对方的苦难,扶危济困,才会“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责任编辑:UN801)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