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记者会上称,近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年底就业率基本上能够达到90%以上。(3月8日新华网)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这样的报道一出,必然会引发极大争议:一方面,不少应届生会表示,自己尚未找到工作,就被学校要求签下三方协议,是“被就业”了;另一方面,则是已就职的大学生在抱怨,工作不理想、待遇不如意、福利不太好等。在这样的“内外夹击”下,一提到“就业率”,关注度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有苦水的倒苦水,想嘲讽的就嘲讽。
光就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75%而言,尽管很多人认为这个数据过于光鲜,有注水之嫌。但我不认为是这样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假如应届生初次就业率很低,那岂不是有很大多学生连饭都吃不起?环顾我们四周,有多少的应届毕业生真的没就业呢?他们待遇不好,工资不高的抱怨,并不能说他们没就业。所以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年底就业率基本上能够达到90%以上,这样的数据,付诸现实地来看,不会偏离实情多远。
问题的关键出在这:为何有人称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一高,就有不少人坐不住?只能说,这是一种就业焦虑的表现,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渲染其实已经有点过度了。此外,北大学子卖肉、清华学子当屠夫、北大女硕士当油漆工、重点大学毕业生擦鞋等新闻层出不穷,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也就显得很关注。因为既定的思维中,大学生就业状态并不好,于是对一些高数据有了一种本能的排斥,从这来分析的话,就不难理解为何公众总是质疑“大学生就业率”。
事实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在现实生活中,不比象牙塔,有自己各方的压力,有时有一份差事能够养活自己,哪怕不是自己想做的,不少人也会为生活而折腰。这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就业,很少有人不去就业,因为谁都要生活,在这些现实的背景下,再谈论高校生光说就业率的高低,其实没多大的实际意义。
与就业率的高低相比,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就业质量。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大学四年学习的理论知识能不能运用到工作中去?自己找到的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是不是自己最喜爱的职业?工资与待遇方面,又是否能够达到预期……这一系列的问题,才更值得社会关注。只有“人尽其才”的社会,才能更加地有活力,而社会的抱怨也才会更少,这才是公众理想与期盼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