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称“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在她看来,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往往导致返贫,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买不起房,也不愿回家,这种状况是不合理的。(3月9日《京华时报》)
王平委员的言论,迅速被众多门户网站转载,众多网友对该言论“大吐口水”:“难道农村的孩子就应祖祖辈辈守在田间地头吗?不该享受改革的成果?”,还有网友质疑她如何当上全国政协委员,甚至要“人肉”她了。
在我看来,王平委员的言论虽然令人惊诧莫名,但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概括起来说,她看到了问题,但开错了药方。
王平委员看到的问题简单点说有三条:其一是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由此造成的农村人才的流失,传统文化的凋敝与失落;其二是昂贵的大学学费所造成的农村贫困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以至于出现“一人上学,全家返贫”的局面;其三是稀缺、逼仄的就业和发展机会,给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所造成的巨大压力与困难。
应该说,这三条都确实存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生活改善很大,但城乡收入的差距也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2.4倍扩大到今天的3.6倍。在城乡差距巨大的“虹吸”效应下,农村学生不愿回乡,农村缺乏人才,出现“空心村”症状,至于大学学费昂贵,大学生就业难,就更是老问题了。
荒谬之处在于,王平委员虽看到了问题,却没有提出消除这些社会问题的提案,反而把这些问题合理化,至少是把问题假定为不可解决的,转而要农村的孩子放弃上大学、放弃进城,这就完全开错了药方!
解决以上问题,主要应该通过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通过鼓励农民开展新型合作经济,从事非农产业等来解决。至于农村家庭付不起大学学费问题,更应通过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减免农村或贫困地区学生的学费等来解决。
如果真的按照王平委员的建议,那么中国将会蜕变成一个“种姓制”社会:高级种姓,生活在城市,尽情享受改革和现代化成果;低级种姓,只能世代生活在农村,从事一些粗笨的低报酬工作——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倒退吗?
面对建议中显而易见的不公平、不可行,王平委员完全没有察觉,反而喋喋不休,面有得色,这再次凸显了某些精英的狭隘、短视与自私,也让我们再次意识到了两会改革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