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央行网站发表了题为《价格总水平稳定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署名文章。该文首先讲述了货币政策应始终重视价格总水平的稳定,然后笔锋一转称“利率市场化可及时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文中表示,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这样既有助于改变负利率状态,抑制通货膨胀,又能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可以看到,最近央行关于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言论非常密集,从周小川,到胡晓炼,再到专业负责的央行官员,集体发出了这个强烈的信号。这也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试点得到了统一,而在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背景下,推动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成为一个自然的趋势。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以提供间接融资业务为主,贷款风险较小,利润比较平稳。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不同的资金渠道去吸引贷款者,将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商业银行需要主动到市场上进行投资,从而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对应的是,信贷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也在今年不断被提及。央行最近表示,拟建立新的信贷管理体制,根据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信贷投放速度,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将纳入考量范围。
实际上,早在今年5月份,央行广州分行副行长徐诺金就表示,信贷政策应放弃规模控制,让信贷资源能由商业银行按市场原则进行自主配置和有效利用。因此如果能得到全面实施,那么就意味着央行可能不再设定信贷目标,而是根据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动态拨备率、存贷比指标来指导信贷投放。同时也意味着窗口指导、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定向央票等工具的使用也将更加频繁。
当然,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信贷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本身就涉及监管的落实问题,因此在涉及银行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指标的时候,就需要央行和银监会共同来制定。从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以及推动金融市场改革的角度来看,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是密切相关的。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在不同场合一再表示,“十二五”期间,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方面将取得明显进展。首先将选择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放开其定价权,这种硬约束包含符合宏观审慎性监管框架的资本充足率、资本质量等要求。
而在推动金融市场改革方面也有了一个动向,近日银行间市场推出了中国版CDS——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由于持有贷款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向其他机构购买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来实现信用风险转移,理论上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合约减少银行风险资产权重,进而提高资本充足率,扩大信贷投放规模。银监会可能会尽快研究制定相关规则,对商业银行能否通过购买CRM实现信用风险转移作出认定。
因此,从我们当前的市场形势来看,虽然央行对流动性实施了密集操作,但是从整体而言,整个市场的流动性依然充足,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背景下,国际热钱的流入使得国内市场的资本异常活跃。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的新增信贷已经达到7.5万亿的限额,为了防止全年信贷突破这个红线,监管层已经出台暂停固定资产贷款的措施,以防止出现经济过热。
但是在目前的信贷管理体制下,这种监管的执行效果到了地方却被大打折扣。而且受制于目前银行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各种反制措施层出不穷。比如银行金融机构为了规避监管部门的风险检查,将资产纳入到表外资产,为做大资产规模而大量出现互相购买资产的问题。数据显示,在2009年全年的新增信贷9.6万亿的规模中,通过银行间互相持有资产的形式就高达2万亿以上,大量的表外资产处于监管之外,给我国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风险。在表外资产银信通等相关产品受到限制的时候,又直接委托给信托公司,最后通过消费信贷来实现这种转移的目的。
可以这样说,在当前的环境下,尤其是在国际经济复苏参差不齐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需要对现行的货币政策进行紧缩,收紧新增信贷;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各种投资还需要继续通过各种债权形式予以扶持。实际上,通过债券市场筹集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渠道,我国的债券市场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大的规模。据中国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11月的债券发行量合计达到6130.33亿元,本年总计91804.88亿元,超过货币大量发行的2009年86474.71亿元的规模。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往的利率定价以及信贷管理体制已经不符合接下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可见,这种转变已经成为必然,但是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以及国内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条件下,现在只能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作出与市场化管理更接近的转变,从而最终为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提供经验。而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在中央提出稳健的层面上做足功夫,同时也将进一步综合运用市场化的管理政策。
(作者为《中国经济时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