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每日网论

记者造假:小恶批之,大恶无视?

来源:重庆华龙网 作者:夏佑至
2010年12月17日20:37

  每个行业都有些小秘密。有些新闻除了署记者的名字,还署有“通讯员”三个字,干这行的眼皮一耷拉就过去了。这种新闻的真实性无从考究,因为内容没有经过记者核实,一般是各单位的通讯员写的,记者略微改动一下,署上自己的名字,就上版了。通讯员的目的是在报纸上宣传本单位的成绩,记者的目的是完成工作量,各取所需,合起伙来蒙读者。

  这种情况现在少了很多。因为刊发未经证实的消息,把别人的工作据为己有,这两件事都上不了台面,有点尊严的记者现在都不愿意这么做。人类的自尊心是很怪的东西,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服穿,但可以提升一个行业的道德水平。在其他行业里,道德水平和专业程度不能划等号——华尔街就是最好的例子,但对媒体这个行业来说,提升道德水平的唯一途径就是变得专业。记者的职责是追求真相和恰如其分的表述,他的专业水平越高,成为好人的几率就越大。

  专业水平是我们用来衡量人的常见标准。三百六十行,除了中国武术,都可以根据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从业人员进行分类,媒体自然也不例外。如果粗疏一点,可以将记者分为没谱的记者和靠谱的记者。但和其他行业一样,中国的媒体也有个双轨制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人可以根据能力和水平分类,也可以根据身份来分类。记者的身份取决于他所供职的机构。新华社记者是一种身份,都市报的记者是另一种身份。这种分类和记者的专业能力无关,只是体现了机构掌握社会资源的多少,以及管理机构对这个行业的态度和需求。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在那些身份显赫的新闻机构里,有一些很不专业、很没谱的记者,他们捏造一些大大小小的假新闻,被他所在的机构的权力放大了,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严重降低了整个行业的声誉。《人民日报》的记者捏造过“亩产万斤”这种极端违背科学和事实的消息,当然是登峰造极的假新闻,相比之下,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颜秉光频繁把自己的家人当作消息源,就算不上什么大事了。

  据网友统计,颜秉光以自己的家庭成员为消息源的报道有有十几篇,更荒唐的是,她自己也经常化名出现在自己的报道里。我溜了一眼,这些报道的内容涉及买年货、天气状况、看病及到银行办事等等,大多鸡毛蒜皮,新闻价值很低,行文以空话套话为主。这种新闻能够堂而皇之地出炉,说明颜秉光供职的机构执行的职业标准比较低。这不仅表现在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对记者报道的事实缺乏必要的审查,也表现在新闻选材和写作缺乏起码的专业水准。

  至于家庭成员能否作为记者的消息来源,这个问题可能有点争议。有人也许觉得这没什么,只要能保证真实,家庭成员为什么不能作为信息来源呢?但对强调专业的媒体来说,除了追求真实,客观也是很重要的价值。实际上,在报道有争议的话题时,客观和真实有同样的重要性。看到有关争议话题的报道,读者倾向于假设记者的立场是中立的:他不会偏袒任何一方,争议的双方有同样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公众为什么信任媒体?他们的信任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这种假设上。专业的新闻界有一种信仰:记者是中立的,媒体的工作是传达事实,然后让读者去判断。如果话题有争议,而报道中的一方是记者的家人,读者如何相信记者会不偏不倚的呢?如果记者还处心积虑,把家人甚至本人打扮成路人,他/她是不是有意撒谎?

  当然,撒谎造成伤害和假新闻的影响成正比。颜秉光撒的那些含水量很高但鸡毛蒜皮的小谎,影响不大,伤害也较小。倒是“那次著名的以保护青少年之名的软件预装事件”中,她在一篇流传较广的评论中说,对强制预装该软件,“支持意见大多来自用户,反对意见主要来自少数媒体和商家”,并称,“表明用户支持政府这项举措的信息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有关方面对已使用该软件的260多万个用户开展的满意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普遍满意”,而且认为这项举措是“公益行为”;二是网上论坛征集到的1813份有效用户反馈意见,92%的用户表示支持,70%以上用户对软件产品质量和技术支持服务表示满意”,当时就遭到网友逐条反驳。网友认为她有“伪造民意”、“隐瞒消息出处”、“偷换概念”、“混淆事实”、“制造谎言”和“鼓吹滥用权力”的嫌疑。新华社以“把家人作为采访对象违反规定”为由剥夺了颜秉光的采访资格,但和在一条买年货的消息里采访家人相比,她关于软件预装的文章问题多得多,也大得多,but so what?这可没有违反规定。

(责任编辑:王德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