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英国皇室宣布威廉王子与女友凯特·米德尔顿将于明年结婚,结束8 年爱情长跑。这消息旋即成了全球性的花边新闻,不少人为这对爱侣送上祝福。
凯特生于平民家庭,父亲曾是英航机师,母亲曾是空姐,后来两人转而经营派对用品和装饰的邮递服务。
3年前王子与凯特一度传出分手消息,原因颇具“阶级性”。据英国传媒采集的小道消息,皇室无法接受凯特母亲在公开场合言词粗俗、举止不雅:出席王子军校毕业受阅典礼时,于一众皇亲国戚前嚼口香糖;初见女王时说“pleased to meet you”,而非遵循传统说“how do you do ”。据称她的惯用词汇还包括“toilet”、“pardon”等上流社会避免使用的字眼。
恰巧当时一部以女王生平为题材的电影《女王》刚上映,反响大好。片中首次当选首相的布莱尔与夫人切丽到白金汉宫晋见女王,接受委任。宫廷里的侍官接待他时,怕他失礼,忙不迭先告诉他一大堆宫廷规矩,例如讲话要小心,见到女王一开始要称“Your Majesty”(陛下),之后转为“Ma'am”(夫人);进门时先向女王鞠躬,她向你伸出手,才可以走到她跟前,再次鞠躬,然后才能和她握手;女王面向你时,切不可背对着她,所以告辞时要倒退而出;女士晋见女王则须行屈膝礼(片中反皇室封建制度的切丽勉为其难,不情不愿摆了一个僵硬、搞笑的姿势)……宫廷就是有这么多繁文缛节,这令关于凯特妈妈的报道更易深入人心。
英皇室立刻抗议,威廉的发言人澄清说关于皇室势利的报道纯属捏造,虽然曾经出席同样的社交场合,女王从未和凯特的母亲说过话。媒体说的那场语言风波,或许真的未曾发生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宫廷的种种繁文缛节,以及媒体和舆论的苦苦相逼与纠缠,确实会让出身平民家庭的人喘不过气。当年戴安娜王妃便一度被逼到崩溃边缘。
安德鲁·默顿撰写的《戴安娜:她的真实故事》一书对戴妃适应宫廷生活的艰难有很多细致描述。这本书1992年出版,据说其真实性震撼了整个皇室,并最终导致戴安娜和查尔斯离婚。戴妃1997年因车祸意外去世后,作者证实,这本书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就是戴妃本人,她甚至曾亲自参与初稿的校对,以确保内容准确无误。
书中记述了皇室宣布两人订婚后,温馨甜蜜背后不为人知的凄楚一面。戴安娜说,订婚前夜,她收拾好行装,由一位苏格兰警察护送离开家。后者说:“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接下来的生活中,这是你最后一个自由的晚上,所以尽量享受吧!”戴安娜一愣,当时的感觉就好像一把匕首插入心中。
她住进女王位于伦敦的别宫,抵达时没有半个皇室人员出现,得自行打点一切。本以为女王或皇室成员,会在她身边教导宫廷礼仪以及关于皇室的知识和历史,但她接受的指导,被形容为比一个超市收银员更少。
单以穿衣为例。一方面,她要迎合皇室的品味。一次她挑了一件黑色低胸晚礼服,原本以为黑色是万无一失的颜色,怎料查尔斯却不以为然,面露不悦地说,只有参加丧礼的人才穿黑色;另一方面,她要防范那些烦人的记者,保持端庄优雅的形象,例如给裙边加重以防被风吹起。记者们处处设下陷阱,一次她答应停下来摆好姿态让记者拍照,条件是让自己尽快离开。不料摄影师却在她背后打强灯,使她的棉裙显得有些透明,一双美腿展露在全世界人眼前,惹来查尔斯一顿牢骚。她更担心宫廷礼仪。一次她获邀到皇室别墅度假,随意坐在会客室的一把椅子上,却惹来异口同声的喝止:“别坐在那里!”原来那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座椅。她最担心的是向女王行屈膝礼,怕自己做得不够优雅(就如片中的切丽)。结果,婚礼前的3个月,戴安娜常常以泪洗面,体重直线下降,腰围由订婚时的29英寸,缩减到婚礼前的23英寸半。
这位原本应该青春焕发的少艾,旋即发现自己被困在死气沉沉的宫廷里。当时她已察觉查尔斯和卡米拉的暧昧关系,饱受困扰,情绪低落到如此地步:“婚礼前一晚,我异常平静,觉得自己像是一只待宰的羔羊,明知死路一条,却束手无策。”
我想凯特大概已经看过这本书,从戴妃身上吸取了教训,当王妃前可以有更好的心理准备。吸取了教训的也包括皇室,毕竟皇室也不想这段婚姻再度触礁、凯特成为戴安娜第二。据报道,威廉王子叔叔爱德华王子的妻子苏菲已经毛遂自荐当凯特的私人导师,教导她皇室礼节和禁忌——包括抗抑郁的辅导。苏菲也是平民出身,背景与凯特相似,但表现优异,是英女王的爱媳。这也难怪,婚前她做的是公关公司顾问。
此外,凯特在圣安德鲁大学主修艺术史,现年28岁,与威廉王子相交了8年,对传媒和狗仔队或多或少已经习惯;而当年戴安娜结婚时只有20岁,与查尔斯王子拍拖只有短短一年,便得适应生命中的巨大转变:从一个没什么自信、中学考试全部不合格的女生,化作一个万千目光聚于一身的角色。最最重要的是,威廉王子没有一个卡米拉(但愿)。
虽然我们有时说“一入侯门深似海”,但这宫廷也如官场一般,里面的人想往外逃,外面的人却仍然千方百计想挤进去。人生之荒谬,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