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个乾隆时期的瓷瓶被中国买家以超过5亿人民币天价购得,震惊英国媒体。拍卖行人员对该瓷瓶最高估价120万英镑(约1285万人民币),最后在大陆竞拍者互相加价后拍到5亿元,高出近39倍。英媒称中国人正不惜代价买回失去的文化遗产,背后是“瓷器爱国主义”。(2010年11月14日《新京报》)
“瓷器爱国主义”是一个很有讽喻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找不到,它是英国记者史堤夫文森则对中国富人竞拍文物的评述,他的原话是“天价花瓶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这个“背后”两字同样值得我们去玩味和深思。
一个商人花5亿巨款从英国买回一个乾隆瓷瓶,这种“爱国主义”不但没有得到网民的赞同,而是一边倒的批评和不屑。有网友说,“过去的败家子丢失的国宝,现在的败家子再买回来”,“里子重要还是面子重要?这样是在变相鼓励强盗”,“你们这些烧包要是真的有心为了寻回文物而努力的话就成立一个组织,合力作战”……不能说网友的话没有道理,人家拍卖行人员对该瓷瓶最高估价120万英镑(约1285万人民币),最后都是我们富豪们相加价后拍到5亿元,高出近39倍,这不是烧包又是什么?假如中国有组织去购买这些文物,或许还不要1285万元就可以买回来。中国富豪们这种做法,的确让人难以理解。这种狂竞究竟是为了什么?是炫耀财富,还是争个面子?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用来多做点慈善事业救济穷苦,这难道不比买个瓷瓶拿回来摆在架子上要好上百倍?5亿元巨款,可以解决2500万贫困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费用(农民上缴10元,政府补贴10元),可以解决70万农村低保户一年的生活补贴(以每月60元计算)。也有网友猜疑,天价竞拍是一种洗钱,假如真是如此,那就不叫“瓷器爱国主义”,而是“碰瓷爱国主义”。这种“瓷器爱国主义”其实就是伪爱国,显然是经不起碰的。
鲁迅在《忽然想到》说,“一国当衰弊之际,总有两种意见不同的人。一是民气论者,侧重国民的气概,一是民力论者,专重国民的实力。前者多则国家终亦渐弱,后者多则将强。”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摆脱这种外强中干的浅薄的“民气论者”,少点“瓷器爱国主义”,多点关注民生的爱国主义。
其实我们的富豪做慈善事业、救济穷苦并没有如此大方,两年前《中国青年报》报道,近10年来,中国人均慈善捐赠仅为1.7元,这足以说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滞后。2009年,其捐赠占GDP的比例仅为0.01%。这是中国慈善事业的是一个短板,更是一个羞耻。由此想起了房产首富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日前以个人名义向南京市政府捐款10亿元,用于金陵大报恩寺重建,引起一片质疑之声的事。有评论说作为谢绝“巴比慈善晚宴”的富豪之一,“首富”王健林的10亿捐款其实与慈善无关,其“醉翁之意不在酒”,恐怕“只是一次纯粹商业性的曲线政府公关”。慈善一般是指对穷人或困难群体的帮助和救济。建庙是南京政府的规划,南京政府是穷人还是困难群体?(2010年11月13日《扬子晚报》)王建林为何不给上不起学、治不了病、吃不饱饭的人多些捐款?这种捐款会不会和“碰瓷爱国主义”一样,是另一种“碰瓷”?
在19世纪,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抢走所有珍宝,这是一个大国背负100多年的耻辱,但用这样的方式花巨资买回被英帝国抢走珍宝并不荣光,本来可以用几百万,最多也只需一千多万元买回,结果花了5亿元,这种慷慨不仅仅是网友说的“愚蠢”,同样也是一种耻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在我看来,爱国意愿的表达同样需要理性,我们不要忘记,这是从强盗手里买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相关阅读:别急着给抢购流失文物贴爱国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