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佯装深刻地洞察了中国的复杂现实,但本书通过一位美国教授的观察,提供了对中国的一种视角宽广的分析,而且我希望中国读者会发现其中某些分析方法有益,某些观察结果有用。作为一个长期研究中国的学者,我最大的愿望是通过本书分享我对什么是重要问题的看法,为增进相互了解作出一些贡献。”在《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作者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这么写道。
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一书的目的也正是让中国读者了解国外学者研究分析中国的方法与思路,以及他们观察中国的角度。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资深研究员的李侃如是美国当代卓有成就并颇具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曾任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和商学院教授、威廉斯·戴维斯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克林顿政府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亚洲事务的资深主任,参与并负责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制定。1月20日,李侃如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表演讲并接受记者采访。
美国人了解中国最重要的参考书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的英文第一版于1995年出版后便成为美国大学讲授中国问题和美国人研究及了解中国的重要参考书。2002年,李侃如再度访华,专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此书的补充、修订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简体版便是译自补充修订后的2004年第二版。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曾经这样介绍:“本书凝聚了李侃如对中国政治近40年的研究和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专家三年的经历。它公正、客观而且全面,是美国使用最广泛的介绍中国政治的教科书。”
为了使美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李侃如在书中不仅介绍了当今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全面阐释了中国的深层历史、制度和文化力量,细致挖掘它们的动力与意蕴,然后通过这一努力所获得的认知,分析当前的问题与挑战。如李侃如所说:“在本书中,久远的历史不仅是简单的描述,而且被用来认识中国的现在与未来。要了解中国当今的发展状况,我们必须考虑到其历史遗产、政治制度的结构和流程,考虑到中国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具体细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分析好中国制度的强项、弱项、趋势和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因此在书中,李侃如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变革、政府管理体系、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是中华帝国的遗产及其式微,作者谈到孔子和儒家思想、清朝的衰落、共和的兴起,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二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特殊发展道路,书中谈及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邓小平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变革;第三部分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国家的政治体制,包括组织结构和运转机制;第四部分是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如保持经济发展、处理环境问题以及未来的几种可能走向。
中国模式的成功与挑战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中国令世界瞩目的一年。从“最有活力的经济体”、“全球经济灰暗中的难得亮点”等国际赞誉,到“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普遍关注,无疑将中国推向世界舞台的前面。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生活的选择面增加了。但是中国现在也面临着重大的制约因素,中国必须用挑战来应对。”在充分肯定中国模式的同时,李侃如也提出了中国模式在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
他首先提出的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挑战,他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技术含量比较低,资源使用效率也比较低,“中国当今的模式是要动员巨大的资源来实现发展,但资源的使用效率按照国际标准是比较低的,中国的模式将来肯定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形成了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第二个挑战。第三个挑战来自人口方面,“从2015年开始,中国的社会老龄化将迅速发展,此后的15年里,中国的就业能力人口和抚养人口之间的比例会大大下降,这要求中国将来在服务和财富的再分配进行调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模式在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是很好的,但在将来出现障碍的时候是必须要进行调整的。”
此外,在书中,李侃如以美国人的视角阐述了当代中国在寻求成为小康社会进程中产生影响的各种力量和“中国模式”的由来、特点、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走向,这无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
如果说费正清代表了第一代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而鲍大可代表了第二代的话,《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侃如所代表的第三代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的看法。
在书中,李侃如采取了一种历史的叙述角度,从封建时期中华帝制的形成开始,第一章到第五章纵向描述了中国政治的发展历史。记者请李侃如谈谈两千年来中国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上发生了哪些深层次的变化时,他说:“无论是中国和其他国家,数千年过程中肯定会发生许多的变化,我觉得现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社会层面上是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对于我们研究这方面的学者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要充分理解是不容易的。”
“对于每一个现代社会来说,历史上他们都经历过几次大的转型,一是城市化;二是市场化,市场化是指从封建经济走上市场经济;三是私有化;四是全球化;五是更晚一些的信息革命及信息化。”李侃如指出,“在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同时经历这些变革,并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出现这些变革的速度像中国这么快,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出现上述变革时的规模像中国这样大。所有上述变革对于一个社会实现现代化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五大变革的规模程度和快速程度以及同时的特点,都是在中国发生的。但是上述转折中,每一个转折都会带来矛盾,都会带来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尽管这些变革对未来是好的,会使未来更加美好,但其发生会对现在造成矛盾和影响。”
本书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胡国成说:“李侃如是这代美国研究中国的学者中一个典型的代表,而且这本书非常能够说明美国这代学者研究中国已经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当然,书里的一些观点和结论我们不见得同意,但是对他这样深度调查研究的态度我极为佩服。当初我们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把它翻译出来,介绍给国内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