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媒体报道,据推算,全国每年丢失身份证的约在100万人以上。“但是由于目前公安信息系统的权限设置,一般民警很难查到公民挂失身份证的记录,即便查询,其手续也较为复杂。”北京一民警告诉记者,换句话说,丢失的身份证无法像挂失的银行卡一样自动作废,它很可能成为一颗定时炸弹存在于某处,不知何时突然引爆。(9月25日《检察日报》)
丢失的身份证确实是像“定时炸弹”一样四处引爆,并引发了多起“乌龙”案件。7月16日晚,从未出过省的19岁陆丰籍打工妹林贝欣因为几年前身份证丢失被人冒用结果“涉嫌盗窃”被警方拘押;7月27日,在中山打工的22岁贵州女孩王成娇因身份证遭窃,成了参与安徽固镇县一起案值2万多元诈骗案的嫌疑人,被警方当成“通缉犯”扣押。这些“乌龙”案件的发生,似乎正表明着“保护我们安全的身份证”正在远离它本蕴含的“身份证是为了证明公民身份,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的初衷。
对于身份证的“安全”问题,公安部在今年3月初作出过答复。比如,公民丢失居民身份证后应当向常住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丢失补领,公民在使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时,各相关证件使用部门负有核对人、证一致性的义务,确认无误后方可为持证人办理相关业务。如果居民身份证丢失被他人冒用,冒用者及相关部门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丢失证件者无需对自己未实施的行为承担责任。尽管有此答复,可在现实中,因为身份证丢失或者被冒用,很多人还是为自己“未实施的行为”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责任。
很多人都质疑身份证一旦丢失为何不能像银行卡那般挂失,从常识来看,银行卡挂失之后为保证持卡人账务安全卡号都会变更,而公民身份证的号码基本上是终身不变的,这样的“技术”差别可能决定了身份证不能像银行卡那般挂失。但这并不能表明在保证身份证安全上没有其他文章可做,在这方面,很多网民都提议为身份证设置密码。身份证中承载了公民的大量信息,密码的使用并不过分,而设置密码这样的手段目前看来应该没有多大技术障碍。虽然说设置了密码,未必能保证身份证绝对安全,但至少要比当下仅仅靠公众来“捂紧自己的身份证”可靠得多。除了密码的设置,其实还有很多手段可以保护身份证的安全,比如公安部门设置身份证核查网络等等。为何没有改进,说到底这不是技术的问题,也绝对不存在任何技术壁垒,更多的恐怕还是公安部门对民众权利的漠视问题。因为漠视,所以不屑于改进;因为漠视,所以把所有保护身份证安全的责任全部转移到公民个体自身。
全国每年估计有100万人以上会丢失身份证,这绝对不是个小数目。丢失的身份证又往往像定时炸弹般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安全,想象一下那些丢失了身份证的人每天都被噩梦笼罩着的情形,这绝对不是一张小小的身份证卡片可以承受之重,他们更需要公权部门的技术救济与权利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