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31日宣布,允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收购摩根士丹利10%左右拥有投票权的普通股。根据美联储发表的声明,中投将通过其子公司间接购买这些股份。
按报道说法,中投此番增持,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履行与摩根士丹利的协议而已,是不得已为之。中投并不谋求对摩根士丹利的控制权,也不会寻求对摩根士丹利的运营施加影响,这一投资为被动投资。
说来也不奇怪,中投是一家实际以外储为资本运营的国有独资公司,必然需要对海外进行各种投资,摩根士丹利当然是选择之一。只是肩负2000亿外储保值增值任务的中投自2007年以来在海外的战绩说不上出色,充其量只能说是成绩平平,反倒是在国内似乎是一帆风顺。
成立中投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作为全球外储第一大国,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额仍在上升。全球金融市场随便有点风吹草动,中国人民辛苦积攒下来的血汗钱没搞好的就消失一个天文数字,这怎么能不让爱国人士揪心呢?的确需要好好管理和使用这笔巨额财富,确保它能够保值增值。
根本上,超出实际需要的巨额外储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虽然说大伙都意识到以前追求出口创汇的政策导向错了,没能及时纠正。但架不住目前形势,暂时还没什么有效办法能够扭转外储继续上升的局面。只能寄希望于外储运营部门能够承担保值重任了。
中投应运而生可是说是上遂天意、下应民情,只是有点生不逢时而已,成立不久就遭遇金融风暴。除了少数阴谋论者会认为这是金融战争之外,大多数正常人都会以同情的态度默默祝福中投。
但世界上只有一个淡马锡,尽管很多人期望中投能够成为中国的淡马锡。淡马锡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不可复制。在精英专制模式下能够运转顺畅的淡马锡很难在中国复制,因为那不是什么儒家治国的结果。考察一下人民行动党的历史就明白,所谓儒家治国不过是大陆部分人的梦呓而已。
对于中投来说,虽然它的资本金是来源于央行的外储,但它的上级部门却是财政部。财政部很大程度是金融国资委,中投只是它手里的一张牌。这种体制下诞生的中投自然会有很多压力,甚至可以说处处受制。这不难理解,给你2000亿美元,去实现某些人幻想的高收益率,可能吗?不可能!
投资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运作这样天量的资金更是难上加难。资金金规模大当然很好,只是这并不能保证你能无往而不利。作为一家国有独资公司,中投在经营上先天就会有一些劣势,赚了钱自然是皆大欢喜,赔了钱那搞不好就是民族罪人了。况且,中投一出手,审批自然来。毕竟阴谋论者不是中国独有的,它是不分国界的。为了避免这样的麻烦,中投往往不得不放弃投票权或者一再声明没有控制意图。这种投资掣肘,让人误会成散财童子、冤大头在所难免。在这样的压力下,利用自身优势,搞一些堤外损失堤内补也属正常,只不过这又会给人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印象了。
在外储不断增加的现实面前,必须承认,现有体制很难保证外储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增值问题。尽管原先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单独掌握外储运营的体制已松动不少,但这并不是说这种体制改革已经完成,整个外储运营体制转型还处于摸索阶段,难言成功。
由财政部作为出资人的改革模式并不令人放心。作为掌管财政大权的中央部委,财政部掌握的权力已足够大,没有必要让其在外储方面掌握更大的权力,更不能如坊间所言,成为金融国资委。这种尾大不掉的体制苦头难道还没吃够么?
在年内即将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外储运营体制问题必然是热点之一。当然,有必要重申,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削减外储规模才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但是,鉴于目前中国外储数量巨大,尝试多元化、多角度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恐怕才是应急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