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每日网论

通胀:货币政策不独立是要因

来源:亚心网 作者:柴桑
2010年08月25日13:34

  按照最新的新闻说法,“普通食材上演逼宫大戏”,价格正在轮番上涨。虽然发改委出重拳治理了市场操纵行为,但食品价格上涨的势头却一点没有得到遏制。

  食品价格轮番上涨并不是市场炒作的结果。从趋势上说,操纵食品这样一个市场是超人都难以完成的任务。本质上看,食品价格上涨是我国不可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

  以食品来源几乎完全依靠的购买的城市居民为例,自2000年到现在,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39.4%降至2009年的36.5%。而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增长了2.73倍。更进一步分析,实际上,近十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基本上是在2000-2002年期间完成的,而2002年的同期食品价格指数只有2000年的99.4。自此之后,该系数一直保持在37%左右,在物价上涨较为突出的年份,还会有所反弹。依经验推算,今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会有一定幅度的反弹,重新回到37%以上。

  在收入成倍增长的现实面前,恩格尔系数变动不大只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食品价格上涨,二是居民购买食品的种类、数量、价格大幅攀升。从2000年至2009年,我国公布的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大约在 50%多一点的水平上,没有达到60%。这意味着恩格尔系数变动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意味着城镇居民近十年来食品消费的档次完成了成倍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普通的经验感受很难相符。只能说明食品价格上涨幅度由于统计方法的原因或者其他原因被明显低估了。

  这不难理解,看看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历年增长速度可知,货币超量供应是一种常态,反映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是物价上涨,票子变毛了。按近几年的趋势,普通百姓实际生活中迈入人民币“元时代”指日可待,角币在流通中被淘汰只是短暂的时间问题。

  尽管统计数字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相反会指出我国近十年来并不存在严重的通胀现象。但现实终究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真实景象并不如统计数字那么美妙。食品价格在几年中不断成为热点可以证明,中国百姓对物价的最强感受依然是“食”,食品支出在居民生活中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百姓或许不能专业的解释通胀到底是什么东西,但坊间不时流出的所谓500元大钞票样反映了百姓的一种认识,即票子变毛不可避免,政府终究会发行更大面额的钞票。这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房地产市场高烧不退,在货币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有什么比资产更能保值的呢?不靠谱的证券市场自然不是最佳之选,其他渠道又有重重限制,有比较完善的产权保护的房地产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首选。

  在这种情形下,百姓们似乎只有淡定的接受不断通胀的命运了。

  其实不然,为了制止政府超发货币的冲动,人类已经发明了中央银行这样一个工具。超然的中央银行独立于有任期的政府之外,可以按照币值稳定的原则自主控制货币发行量,这种理论上的状态或许只是一种美好的奢望,但独立的中央银行的确能对政府有所牵制。虽然它经常受到种种掣肘,但到目前为止,中央银行是遏制政府滥发货币冲动的最有效工具。

  只不过人民银行并不是这样一个机构,《人民银行法》赋予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于国务院其他部委而言的,中国人民银行依然是国务院的组成部委之一。“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法律赋予给人民银行的职责,但在实际当中,经济增长常常超越币值稳定这一职责,成为货币政策的首选。

  时任央行行长的朱镕基总理之所以要努力推动《人民银行法》的通过,目的就在于提升央行地位,摆脱“基建挤财政、财政挤银行、银行印票子”这样一种混乱状况,实现人民币币值稳定。但在如今的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处于弱势地位是一种现实,主要依靠行政调控的中国经济并不太需要货币政策这样的市场化工具。许多时候,货币政策调整仅仅只能解释为一种补充需要。

  货币政策的弱化是经济增长目标优先的必然结果,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也不难理解。但是,假如超发货币引发的通胀现象持续得不到有效治理,谁又能保证在某一天这一问题不会突然爆发呢?食品价格上涨或许目前还能为公众承受,只是谁也不敢保证,在自然灾害、气候或者全球市场环境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公众还能不能承受更为猛烈的食品价格上涨。

(责任编辑:李蕴贤)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