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每日网论

汇源是被“民族产业”口号贱卖的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沈洪溥
2010年08月12日17:25

  现在,民族主义在我国是和行为艺术一样时髦的东西。很多做大生意的人很喜欢在剥削和点钱之余,把自己扮作是民族产业代言人,特点是每天都在发财爱国两不误、两促进,透着土财主气概的所谓儒商头衔已经out多矣。只是时髦的形式背后,却满是显眼的矫情。这里,所谓矫情就是违反常理地装蒜。结合现在新的斗争形势,如果从具体案例入手,就会发现这种矫情真的很“三俗”。

  比如汇源果汁股权交易案例。两年前,可口可乐出价每股12.2港元总计约179.2亿港元(约合23亿美元),打算收购汇源果汁所有已公开发行股份。但彼时国内看客们很是一片哗然,颇有些以民族主义者自居的人,闭着眼睛认为收购完成,将会消灭他们心中依恋了长达13年的民族品牌,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就代表广大同胞痛心疾首了。民意沸腾之下,有关部门顺势援引《反垄断法》叫停了这笔交易。但今年7月28日,汇源果汁的二股东达能以每股6港元向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出售了其所持汇源果汁22.98%股权,却没见有人再嚷嚷。

  12元卖给外资的时候叫唤民族果汁产业危在旦夕,6元卖给外资的时候鸦雀无声。抚今追昔,可见,叫喊民族主义口号的那些人大概是为了过干瘾,没人真在乎喊的对象过得好不好,更没人记得喊过些什么内容。事实上,集体矫情的代价是,可口可乐在中国果汁市场的份额从2008年的13.1%提高到13.8%;达能狠狠地卷钱走人,变现了绝大部分在国内的参股项目;赛富和汇源签了个对赌协议,鞭打快牛之后,将来还是要溢价卖掉这笔股权。而汇源果汁在销售增长2008和2009连续两年低于中国果汁市场的平均增长水平之后,未来的股权结构仍存变数,前景仍不明朗,也错过了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

  自汇源交易案被认定为触及反垄断警戒线之后,外资们纷纷选择“悄悄地进村,放枪的不要”。2008年中,强生完成对大宝的全资收购,日化行业民族品牌全军覆没;2010年,嘉士伯成为重庆啤酒和新疆啤酒花实际控制人,占绝西南和西北市场主要份额。更糟糕的是,一方面是外资仍在陆续涌入,另一方面却是关于中国对外资政策游移不定的指责之声四起。这可谓赢得了面子,输掉了里子。

  说实话,我从不觉得彻头彻尾的民族产业有什么实际意义,百分百的民族品牌产品有什么过人之处。最近有限的见闻中,只见某些自称有一颗红亮爱国心的民族企业家们为孩子们奉献过饱含三聚氰胺的牛奶,为妈妈们奉献过添加化学着色剂的紫砂锅。同时,这些和我们同文同种的坏蛋们还都没心没肺地毫无愧色,貌似挣钱附赠害人是理所应当。而他们的外国同类们,一旦有了产品质量缺陷的事情,大者自杀,中者辞职,最不济也要鞠躬道歉加上涕泪横流。

  学理上,市场竞争主体的数量增加或更多样的所有制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最终结果往往是消费者福利增加。小平同志的“黑猫白猫论”其实在这里具有普世价值——不管中国货还是外国货,不管中国公司还是外资公司,只要物美价廉,就是好产品、好公司。可惜的是,市场经济三十多年之后,咱们有些人的阶级斗争那根弦还绷得很紧,听到外资来收购就睡不着觉。而某些智商更高的人则利用社会心态的不成熟,长于操作民意,动辄利用民族主义口号煽动群众情绪,目的不过是为一己私利招魂。最终,这拨人总能实现拿合同当儿戏的心愿,同时骗人蒙事的自信心更加爆棚。

  吃亏的是被裹挟的不明真相的群众,他们虽然在平日里享有充分的人权,但却只能在每年的“3.15”享有一天形式上的消费者主权。吃亏的是被舆论影响的有关部门,他们的行政举措总要受到舆论掣肘,遇到国家安全、支柱命脉等关键词则投鼠忌器。吃亏的是被惯坏了的民族产业,在不完全的是市场竞争中,除了毫无廉耻的抄袭和山寨,就只会搞搞“苹果皮”之类抱粗腿式的自主创新。吃亏的是民族品牌,在漫长的混吃等死的日子里,就没见过几个有出息的的东西。

  总之,汇源果汁的股权交易案例其实仅仅是大海中之一滴,将来还会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发生。可以想见,如果社会、经济领域中充斥民族主义色彩的矫情依然流行,不被纠正,未来几乎一望可知。但需要提醒的是,矫情地喊口号虽然或有短期利益,但毕竟是歪门邪道,谈不上什么善举。借用董仲舒在《士不遇赋》里的话,“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

(责任编辑:王德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