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新书评

谁在看《独唱团》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王隽
2010年07月15日09:02

一时失手,网上买不到了?

上周四,当当和卓越都显示北京地区无货,需要等2 到5周,想起6月底预售时,我的鼠标在购买图标上放了一会,想,不至于,真不至于火到买不到。

上街溜达,发现家附近都没有了,难道真和传闻一样,俩小时内卖完的北京零售点?后来听同事说才知道,在远离学校的报摊上还是可以轻松买到。

听说广州卖得不好。而在一些二线城市,像合肥,我知道高中和大学的孩子们一早就奔了书店,卖得很火,有一个卖文艺书籍的“爱知书店”,只进到了五本,瞬间就没了,老板都没留下一本来。

官方数据侯小强公布了,第一期印的50万册都卖光了。

周末在建外 SOHO和新光的咖啡店里,都看到了手持该本牛皮纸封皮大书的男女,韩寒好看的字迹在商场的灯光下闪闪发光,大老远看见大开本的牛皮纸,不要怀疑那是个文件袋,那一定是《独唱团》。同一间咖啡店里,像接头暗号一般——你桌上有,我沙发扶手也有,我俩是一拨的,看一眼就够了,嘘,别说话。

微博上一个刚刚高考完的孩子看完这本杂志后,写了一条真挚的微博:“看了这本,才发现《最小说》没那么好看了,我是《最小说》的忠实读者,买了整整三年。”前来恭喜这位同学的人络绎不绝,和菜头说,欢迎你回到真实的世界。

他的读者还是圈子化的。学生、媒体、文化圈,但是,谁敢打保票的说,哪家媒体不是圈子化的呢?

我看《独唱团》

《独唱团》在周五晚上拿到手,因为纸张质量和字的密度,好几次拿起来又放下了。翻了翻,最先看的是《所有人问所有人》和严明的《我的码头》。

在《所有人问所有人》里,你很容易就看到了让人心领神会的东西,在领会之后,露出心照不宣的一绺“奸笑”:关于脏话的同一个问题给蔡康永和余秋雨,二人的反应真的妙极了。蔡康永坦诚如旧,和在微博上、在康熙里是一个模子;助理代替余老师回答问题的方式,真真地和余秋雨同志的脸贴在了一起,从粗糙的纸张里慢慢的浮出来,看得我禁不住大笑——韩寒这家伙,这才是他啊。

后来在MSN上和严明聊这期的照片。最先问的就是稿酬,我们一伙人拿到书后,特别恶俗,第一件事儿就是给严明算稿费。按韩寒定的标准,一张片子1000,严老师发了11张,一下子就一万多,听得很多局外人咋舌——韩寒真有钱。严老师表示杂志社已经找他要了账号,稿费还没收着,收着了才能告诉我有没有我们猜想的那么多。

后来聊到选题,编辑找到他,没有特定的主题,他选择了江边的这些片子,因为长时间对这个流域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关注,大把的时间就给了这里,而所有走江湖的片子,都在一个叫“我的码头”大文件夹里,那是一个统领。

片子一如既往高质量。拈花大叔很快在80后读者群里红起来,“那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张,人物神态很好”。11张片子里,有很多你能立刻记住的人物,江边贵妇,跳皮筋的女孩,下班的米妮,他们和拈花大叔一样,是严明镜头里的2009年夏天。

这些人就像这本书里的文章——我还是忍不住要管它叫书,是铺开来给你看的,好与不好,请自己判断,你可以骂它,也可以赞,冷暖自知。他想说什么呢?大概先从独立的判断开始吧。

谁在做一样的事?

韩寒同时期80后作家朋友们,做MOOK的不在少数。此前最有名的是郭敬明,以至于人们一提到MOOK,就满脑子#%&*@#¥%#。

其实张悦然、周嘉宁合作的《鲤》与《最小说》相比,内容上沉下来很多,只不过两位女作家相对低调,《鲤》也多次试图从小鸡文学的旧印象里走出来,邀请了路内、btr、黑麦等男性作家加盟,不断地向中国读者引入好看的外文小说。相比较起来,这本MOOK更踏实,只是受众群体尴尬,比无知少女好多了,却也没到多高的水准,中不溜的状态让人难以把握,界限模糊,搞的《鲤》一直在找自己的定位,希望男性读者也看,但主办人的女性气场太强烈,一时之间不太好做大的改变。

我大概是想说,其实MOOK不好做,它更理想化,又希望和读者保持着周期性的联系,这并不容易。要像美剧一样,集集有自己的主线、副线和情节点,但是整一季里又有大线索。

好在它们都是文艺杂志。意义不用太多,好看就成。

好看的意思,不是你觉得每一篇东西都赏心悦目,而是看着白纸黑字,你产生了许多真实的情绪——摇头、点头、抿嘴,或者干脆把书合上扔到沙发上。

这是你看很多杂志时不会发生的情绪,因为大面上的杂志,已经失去了调动人们情绪的能力。单这一点吧,我觉得《独唱团》是相当凑合的。

(责任编辑:pengfeichang)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