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每日网论

与权力脱钩才能遏止高考作弊

来源:亚心网 作者:莫之许
2010年07月06日14:55

  高考作弊由来已久, 因为父母都是高中教师的缘故,早在1990年代后期,我就得知,监考老师睁只眼闭只眼早已经成为常态,加上标准化试题容易抄袭,一些学生因此而获得了与平时成绩不相称的高分,说到这里,父母总是要摇摇头,露出遗憾的表情。 也难怪,文革结束后,教师地位显著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恢复高考有关,高考体制的基础也就是考场出现如此糟糕的微观生态变化,身为教师的他们自然会感到痛心。

  在高考恢复后的那些年里,高考是农村孩子脱离农门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城市孩子实现梦想改变命运最重要的手段。在早期,相对严格清白的高考制度,赋予了那些通过考核的幸运儿一层光环, 在1980年代,称呼大学生为"天之骄子",没有谁会觉得矫情。既然通过高考的含金量如此之高,可以想象,试图从中钻空子乃至作弊的诱惑也将同样巨大。不过,在一开初,由于前30年的全能体制在文革后仍保持了相当的延续性,自上而下的严格的中央集权组织体制、绝大多数人被编织进了单位制或公社制当中,以及专政打击的威慑力,从各个方面保障着高考的严肃性,以致很少有人敢于以身试法。因此,高考之所以一度蒙上一层神圣的光环,甚至有人将高考制度与科举制度相提并论——沿用至今的高考"状元"之说可以为证,还在于两者都是由国家权力所主导的一种选拔,自上而下贯彻执行,并由国家权威为信誉担保。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上述条件均发生了相当的变化,尽管仍大体维持了中央制的架构,但地方和部门等各级权力也获得了相当多的自主空间,社会日益复杂多元,也削弱了传统的专政威慑力,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在示范着突破规则的"好处",在此情况下,功利至上的冲动开始压倒遵守规则的意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体制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名校和热门专业依旧令人趋之若骛,于是,由考场里的微观生态变化开始,高考的严肃性开始一点一点地被削弱,有组织的作弊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更有不少有权人士为其亲属后代作弊提供方便。由于高考涉及教育、公安、学校等多个部门,可以想象,如没有监管的权力之中人参与其中,作弊尤其是有组织团伙作弊将难于上青天。

  其实,任何由权力保障其权威性的制度,都要面临权为私用的考验。如同当年的科场弊案也总是由内部人士参与操作一样,高考作弊也离不开权力中人的参与。针对高考作弊日益猖獗的现象,许多人认为,只有依靠更高权力的介入,"令行禁止、严惩不贷",以此维护国家法规的严肃性,并抬高违规者的风险, 就可以对作弊加以遏制。而在我看来,可能问题的焦点并不是如此见招拆招那么简单。一方面,中国社会发展已经足够复杂多元,很难再回到自上而下的全能体制统辖一切的状况;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全社会提供合格人才,那么,就应该有一套检验人才的成熟反馈机制,由社会需求制约高校,进而推动高校严格掌握选拔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高考作弊变得无利可图,才能从源头上遏制高考作弊。

  现行高考体制脱胎于全能体制,在一开始,与其说是一种教育选拔体制,不如说是一种身份遴选制度。1980年代流行的60分万岁即说明了这一点,如今,这一制度色彩虽然已经淡化,但高等教育体制仍然高度行政化,在资源配置上依旧仰赖于权力的唯一渠道。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并无充足的动力回应社会需求,也就无从主动严格掌握选拔标准,甚至,由于高等院校与行政权力有如一体的关系,权为私用的现象也广泛存在于高等院校当中,这既使得所谓的自主招生难以获得足够的权威性,同时也使得高考成绩依旧成为招生的主要依据,继续刺激着高考作弊的冲动。

  因此,只要高等教育体制不改革,只要高等院校仍依赖于行政权利的资源配置,而不是受到社会需求的真实制约。那么,作为高校选拔最重要依据的高考,就依旧会成为团伙作弊者牟利的温床,需要指出的是,针对日益泛滥的高考作弊,不能抱残守缺,更不能试图走回头路,高考分数作为最重要乃至唯一的选拔标准,与全能体制的资源配置模式是分不开,与当前日益多元和开放的社会现实已然脱节。改革高考体制的合理思路,应该是让高等院校回归其正常的定位,逐步脱离行政权力,开放社会力量办学,并接受社会需求的约束,逐步向高校自主招生过渡。只有这样,高考作弊的蔓延才能得到真正的遏止。

(责任编辑:王德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