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时政评论

张勇:国际化大都市岂能靠古文外语装裱

来源:橙网-重庆时报 作者:张勇
2010年06月23日08:16

  从今年起,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对策研究》,对市民素质提出了基本标准,例如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6月22日 《华商报》)

  一座伟大的城市必定有伟大的城市理想。在全国不少城市都奔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环境下,西安有这样的理想,自然无可非议。并且,相对于那些只是在建筑、景观上追逐国际化的城市而言,西安有意将提升城市软实力,治疗“城市病”放到战略的高度,更是值得赞赏。

  但是,重视文化并不意味着能够准确地理解文化。不能说“认繁体字、说外国话”的举措有多么荒唐,只能归咎于决策者们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出现了偏颇。身处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竟然不知道城市文明是积淀出来的。竟还想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实现城市文明的“速成”,难怪引发舆论哗然。虽然满大街的外语速成班广告告诉我们,语言也许可以速成;但是城市文明的建立,则需要时间的“大浪淘沙”。

  朝着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固然需要科学的规划。但科学规划绝非行政命令自上而下的计划,而是市民意志的体现和智慧的结晶。因为城市文明是市民品格的集纳,而市民则是城市文明的具体投射。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更是如此,譬如说到法国市民,人们就很容易想到巴黎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这座“浪漫之都”。

  认得繁体字,并不意味着博古通今;会说外语,也不代表着学贯中西。西安作为一座古今文化共存的城市,其文化实质绝非仅仅体现在市民会认繁体字和说外语上。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只是交流的工具,而要将其组织成文化甚至成为文明,则需要人的智慧和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决策者对于城市文化的理解,不但肤浅,更是浮躁。

  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曾提到:“一座城市就像一棵花、一株草或一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动植物或许可以催化,一座城市文化的成长,绝非一日之功。市民的节奏就是城市的脉搏,市民的品格组成城市的灵魂,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磨合、孕育。

  市民能够用繁体抄写唐诗宋词、用英语朗诵歌德普希金,对于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自然是锦上添花之举,但这并不代表着市民就一定能“学贯中西”。城市是市民的城市,城市文化也就是市民文化。文明的前提是开化,但是开化并不意味着能说900句英语就理解和接纳世界。如果市民没有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胸怀,那这座城市的文化也只是工具的文化,而非市民的文化。

  因此,城市国际化不是“洋人化”,有文化不是“古人化”。将古今中外融合于现代城市,成就独特的城市风格,散发出特有的城市魅力,这恐怕才是城市的真正吸引力所在。

  国际化大都市首先应该是一座市民的城市,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市民精神和智慧的积淀。而不是靠一半市民五年内“认500繁体字”、“说900句英语”催化的产物,更不能依靠古文外语来装裱。

(责任编辑:Hengxiaojing)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